曹操聽了崔頌的話,沒有直接應答,隻拍了拍崔頌的肩:“此處無人,子琮若有什麼想法,儘可與孤說。”
倒是想起當年陳宮背叛、己方告急時,是當時尚未投效自己的崔頌做的說客,成功說服呂布退兵。
崔頌道:“呂布此人,雖反複無常,到底有個優點。”
曹操示意他繼續說。
崔頌微微一笑:“正是:感情用事,任人唯親。”
曹操眉宇微挑,剛想著‘這算是哪門子的優點’,忽然心中一動。
他探究地看向崔頌,對上崔頌不躲不避的目光,半晌,哈哈大笑。
“果然是個好‘優點’。”
遂往高台的方向走,走了兩步,轉過身,招呼崔頌一同過去。
崔頌心中略舒,同樣往回走。
曹操所擔心的,無非是呂布的“不定”。他認為呂布的“反複”是一個不可控的因素,為了避免這把過於鋒利的刀傷到自己,寧可毀之。崔頌所說的呂布的優點,實際上是他最大的弱點,也是他通過這場戰役的布局,千方百計呈現給曹操看的東西。
若弱點是刀鞘,崔頌不過是獻鞘者。要如何處理呂布這把刀,隻能看曹操的心意。
終究儘人事,聽曹命罷了。
曹操回到高台,看著下方的呂布久久不語。
呂布見曹操麵無表情,不表態亦無動作,心中焦慮不安。
又見劉備木樁子似的站在一邊,分明答應了求情的事,卻遲遲不向曹操進言;以為劉備想要反悔,情急之下,大聲喊道:
“玄德公——答應我的事,你忘了嗎?”
見曹操的視線輕飄飄地往自己的方向飄了過來,劉備叫苦不迭,在心裡把呂布罵得狗血淋頭。
如果不是知道呂布素來如此“言語無狀”,未必存有壞心,他都要懷疑呂布是不是死前想找個墊背的,故意把他拖下水。
“呂將軍此話讓備困惑,還請將軍說個清楚,莫要叫明公誤會。”
呂布自知失言,趕緊道:“布無狀,仗著自己於劉玄德有恩,覥顏相求,欲劉玄德在明公麵前美言幾句。”
形勢所迫,呂布不再遮掩,坦白他趁曹操離開時做下的小動作。
曹操便朝劉備笑道:“使君意下如何?”
被這麼一攪和,劉備那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1]”也說不出來了,他仔細琢磨曹操的心意,試著折中取巧道:“若論避嫌,我本不該言,隻是……”
他長歎了口氣,“呂將軍於我有‘轅門射戟’之恩,備在此鬥膽,請司空抬一抬手,饒將軍一命。”
曹操聽到這中規中矩的求情,撫須道:“既如此,便應使君之求,暫且饒過呂布的性命。來人,請呂將軍去‘客舍’坐坐,好生招待著。”
劉備:“???”
劉備沒想到曹操竟然留了呂布的性命,把他軟禁了起來,一時有些發懵。
他重新估量曹操的心思,越想,越覺得沉重。
曹操此舉乃是明顯的異常之舉。劉備摸不透他的用意,便覺得後背發麻,好似被三兩隻螞蟻爬過,耿耿於心,無法忽略。
倒是呂布,不知其中深意,隻以為是劉備的求情起了效果。一邊高興,一邊猶覺得劉備剛才的求情不夠力度,遂朝劉備使眼色,讓他再多求情兩句。
劉備無語至極。好在呂布很快被帶走,士兵們另壓了陳宮上來。
“公台,許久未見。”
陳宮背脊挺直,沒有接話。
曹操再問:“你可有話要說?”
陳宮冷哼:“但求一死耳。”
戲誌才接收到曹操的眼神暗示,開口道:
“你若一死了之,你的妻兒該當如何?”
“罪不及妻兒,以曹公的英明,如何會與婦孺老弱計較?”
崔頌能猜到陳宮的一二分心思。
他之所以拒絕投降,決定慷慨赴死,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為了己身:他當初背叛曹操,給曹操帶來幾近滅頂的嚴重打擊。誇張點說,他當時的行為稱得上是“在曹操後背插刀,插得他差點就地撲街,再也爬不起來”。後果之嚴重,哪怕曹操願意既往不咎,重新接納他,也難免會有點想法。而陳宮自己,亦過不去心頭那道坎。何必自取其辱。
另一個則是為了家人:他若活著,曹操就算重新啟用,也會暗自戒備,心存芥蒂,而他的家人,將隨著他的過去,一生蒙在他的暗影之下。既如此,倒不如以他的死,換取家人的平安。人死則仇消,他一死,以曹操的性情,就算有再多的暗怨,也會全部放下,替他照顧他的家人。
崔頌能猜到的,與陳宮相處多年的曹操自然也能猜到。
若是曹操並未獲得崔頌的協助,根據曆史的記載,他還要多用四個月的時間,等到己方士兵疲憊不堪、糧草幾近用儘的時候才將下邳攻下。
那時的曹操,必定為了早點穩固局勢,避免節外生枝,而將不安定因素呂布、陳宮、高順全部斬首。
而如今,曹軍精力、士氣高漲,糧食充足,曹操不免對呂布等人生出不同的想法。
所以,在陳宮說完這段半請求、半激將的話後,曹操沒有接茬,反而露出一個意味不明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