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shu ,最快更新重生之似水流年最新章節!
所謂調研就是拓爺了解實際需求的一個過程,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也包括上下遊配套、材料,以及人才需求。
你需要什麼?
幸福來的太突然,王冬聖都沒敢接。
回過頭馬上去聯係齊磊,“他們什麼意思?居然問我需要什麼?”
按說,齊磊也應該過去的,居中調劑。可是,遇到點突發狀況,暫時顧不上這邊。
現在王冬聖打電話,齊磊的事兒還沒處理完,有點煩躁,就回了他一句,“自己領悟吧!”
王冬聖,“……”
好嘛,悟性不高都不能做買賣了是嗎?
不過,電話裡就聽得出來,齊磊似乎有彆的事兒需要專注其中,也就不好再多問了。
那就自己領悟唄?
琢磨了一下午,又連夜把京東方的研發部門集中起來開了個會。
不是問我需要啥嗎?我給你列個單子,要的可多了。
第二天,再見到馬拓還有中科院的專家組,王冬聖一咬牙,把單子遞了上去。
那叫一個長啊!
“對於oled項目來說,什麼都缺。但是……”
話鋒一轉,單子長是長,但王冬聖可沒想過薅上麵的羊毛,哪有那好事兒?
“最缺的還是專項人才。”
馬拓一聽,看著那長長的單子不由皺眉。他想過困難很多,可是沒想過這麼多。
讓人頭皮發麻。
至於人才……
拓爺抬頭,“王總,京東方沒有人才儲備嗎?我聽說,lcd項目的研發團隊很龐大,是與世界接軌的,不能拿過來直接用?”
也不是企業要什麼就給什麼,如果能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那自然是最好的。
此言一出,王冬聖暗笑,你看看,我就說是麵子工程吧?才真提了一個要求就卡住了。
趕緊解釋道,“馬同誌,lcd項目的研發團隊確實規模不小,可問題在於,那是京東方的命根子啊!”
“我們把全部的家當都壓在lcd上麵了,即便我有人,也要保障lcd實現量產,並保持行業優勢。”
苦口婆心,“我們是企業,首要目的是生存。活不下去,彆的都是空談。”
拓爺愣了愣,隨之點頭,“有道理!是我考慮不周到,王總以後多提醒我。”
王冬聖,“……”
好吧,太客氣了,一時之間他都分不清是話裡有話的官麵話,還是誠心誠意的道歉。
而拓爺當然是誠心誠意的道歉,是他自己有點沒擺正位置。以前在雛鷹班,或者在齊磊手底下做事,他就不用考慮這些問題。
雛鷹班那是學校背景,出課題就不考慮成本啊,生存啊!
到齊磊那,雖然變成了商業邏輯,可是齊磊那是什麼老板?是讓底下人無限舒服的老板。自然也不用考慮那麼多,有困難他給你填平,你隻管自己分內的事兒就夠了。
可是,京東方的王冬聖顯然還做不到這一點。
調整了一下心態,拓爺適應能力很強的,馬上就擺正了自己的位置,“那麼王總,你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需要多少?”
王冬聖,“……”
想都沒想,“都要!越多越好,越全越好!”
這不是普通老百姓想象的,缺個學界頂尖的大能人,缺個像拜倫奧古斯特那種天才型選手。
不夠!馬拓真給他找來一個那種國際大能都不夠。
因為你的行業空白是全方位的,不僅僅缺技術帶頭人,也缺基層乾臟活累活的中低層技術型人才。
這就好比,國人都知道,錢學林、鄧稼先、錢三強、程開甲,是他們扛起了兩彈一星,扛起了新中國的科技大業。
可實際上,光有這些頂尖人物是遠遠不夠的。很多人忽略了,我黨一聲召喚,數千海外學者幾乎是拋棄在國外的一切,奔赴新中國的科技戰場。
是這些人共通支撐起了中國的科技大業。
包括不是留洋的國內學者,可以用悲壯來形容,祖國需要什麼就學什麼,已經學成的改專業從頭來過。
即便是2003年,甚至是二十年後,我們很多科研工作者在麵對全新領域的攻關問題時,其實都是邊做邊學的。
因為有些東西,你沒有就是沒有。國外是沒有專項研究,但有專項學術,我們是連專項學術都沒有。什麼叫從零開始,這就是從零開始。
再舉個例子,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大學裡的編程專業學生,幾乎都是用紙筆來完成編程作業的。
把程序代碼寫在紙上,交給老師,因為沒有那麼多電腦讓你實際操作。
而老師不是讓學生的作業在電腦上跑起來,判斷程序能不能運行。而是用眼睛看,看學生的作業本就能判斷程序寫的對不對。
彆說學術基礎了,連教具都配不齊。
王冬聖所說的缺人才,就是這種情況。
說句不好聽的,企麼頂尖人才?花錢從國外能請來的都不叫問題。問題在於,你連基層技術員都沒有,要頂尖人才有個屁用?
可不是誰都能像齊磊的魔都實驗室一樣,齊磊有錢,有老秦撐著,院士給拜倫做副手,助理都是博士生,甚至在國內排得上號的大學者一堆一堆的。
王冬聖沒這待遇。
“oled本身就是個前沿科技,在國際上,為這項技術做投入的麵板廠商,我們知道的也就一個三星。”
“學術上就更不用說了,相關的專項實驗室沒有,搞連帶研究的倒是有兩家。”
“這麼說吧!”王冬聖到現在也不傾向於搞什麼oled,純屬吃飽撐的,正好趁這個機會,把上麵嚇退就完了。
“全世界,擁有oled研究能力的科學家不超過500人!”
“有相關研究經驗的技術人員,兩千人撐死了!這是實打實的前沿科技,我就需要這樣的人才!”
這話可是夠狠的哈,一般人聽了之後都得打退堂鼓。
拓爺也是眉頭緊皺,連帶一眾專家都是憂心重重。王冬聖心中得意,應該是嚇住了。
當然了,王冬聖還加了一句,“其實啊,您要是能把人才的問題給我解決了,其它的那些……”指著那一長條兒的清單,“那其它的都不是問題,我們京東方可以克服困難!”
心中暗笑,他可沒瞎說,全世界都缺人才,你上哪給我找人才去?這是個死結,解決不了,其它的也就不用談了。
結果,和拓爺分開的時候,這年輕人歎了口氣,“任重道遠啊!”
身旁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專家又接了一句,“我看倒是好事啊!說明隻要我們出成果,那就是世界領先。至少在麵板產業,能打出一片天地。”
王冬聖,“……”
怎麼感覺反而堅定了呢?
……
調研組在京東西呆了一個星期,收集了足夠的建議和資料就撤了,之後一個多月都沒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