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0年——
熹平年間,司隸大瘟,西涼有叛將邊、韓二人攜羌胡趁勢而起,席卷涼州,進逼長安,靈帝大怒,拜皇甫嵩為征西將軍,募河內、河南、河東三地勇士十萬,西進平叛。
這河東郡為秦置,治所位於安邑,下轄二十四縣,因出產鹽鐵,又臨近並州產馬之地,故曆來弓馬嫻熟之人輩出,天降隕石後尤甚。
二十四縣裡,有一縣城名為解良,又稱解縣,縣中有位寒門文士,叫做關審,其熟讀先賢著作,尤喜《春秋》、《周易》,平素喜歡以其中忠、義、仁、勇之事教育兒子,令其子關毅苦不堪言。
由於關審在縣中頗有人望,處理政事也是一把好手,故而曆任縣令皆聘其為縣中民政從事,當地人笑稱“流水的縣令,鐵打的從事”。
然而,人力有時窮,隨年齡漸長,關審對於處理政事逐漸力不從心,最終於永壽三年(157年)告老,改由其子繼任。
閒下來的關老有更多的時間教育兒子,關毅越發苦惱,然而其至孝,不敢違逆父親,與友人商議後最終想到一條妙計——他飛快地與原本就互相有意的青梅竹馬成親,並於延熹二年(160年)生下一子,交給關審照顧,順利擺脫了老人對於“忠義仁勇”的念叨,效果拔群。
至於兒子關羽關長生,大概會被教育成一個熟讀《春秋》《周易》的文人?這個……父親高興就好。
桓帝崩後,靈帝即位,新帝異常喜歡收斂錢財,對於能夠撈錢的官員提拔得很快,然而關氏父子在在治理政務的手段上更擅長維持現狀,沒有辦法大幅增加收入,因此逐漸為縣令所不喜。
熹平三年(176年),司隸瘟疫期間,關審去世,享年八十八歲,老人並未染病,隻是原本便壽數將近,又擔心解縣、河東,乃至司隸的疫情,最終勞心過度。其臨死前仍試圖教育孫子,但已經無法長篇大論地講解,隻得反複叮囑:“讀《春秋》,多讀《春秋》”。
“孫兒謹遵祖父之命。”時年十六的關羽深深拜下,在其重新抬頭時,關審已經含笑而去,半空隱約有花瓣幻影飄落。
由於關審德高望重,年近九十,一應後事早已備好,而家人對此也有所意料,故可稱“喜喪”,在關毅準備吩咐仆人進行相關準備時,卻見關羽行至麵前,虎目含悲道:“人無法‘長生’,請父親重新賜字。”
關毅歎息一聲:“如此,你便叫做‘雲長’罷。”
雖是喜喪,然而關毅仍需辭官守孝三年,這期間又出現了驅逐太平道,西涼反叛,司隸戒嚴,諸多官員被莫名調動,有些甚至直接下獄的奇怪情形。
待關毅守孝完畢之後,解良縣令和一乾官員已被換成了“十常侍”手下嫡係的親戚的朋友……總之,是一群隻想撈錢,完全不打算發展和治理的昏官,根本不理會那些同關毅一樣,在本地有威望的“名士”。
關毅?前民政從事?守孝完了?那就完了唄。複職?再說吧——關毅從那些沒法換也換不掉的底層小吏那裡的得到的消息就是如此。
這時候,他終於回想起了父親讀《春秋》和《周易》時偶爾透出的表情,那是一種“明知曆史會重演,想要阻止卻找不到辦法”的悲愴。
八百年大周,正是因為廣封諸候諸王而導致的春秋戰國之亂,秦一統天下之後,設立的“郡縣製”可以有效地防止這種事情發生,但漢代秦後,又經過王莽篡漢之舉,分封侯國這個愚蠢的法子又被翻了出來,算上當今在位的靈帝,已經有連續四任皇帝是由分封出去的侯國旁支繼任,再加上“十常侍”的囂張跋扈,如此下去,隻要有某個能夠沉重打擊大漢威信的事情發生,它就會向大周一樣分崩離析。
所幸,瘟疫不是,那區區的邊軍叛亂更不是。
而父親會要求關羽熟讀《春秋》,應該是想讓他理解當前的大勢,在新的“春秋”發生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父親!”關羽衝了進來:“朝廷在三河征召勇士前往西涼平叛,孩兒也想去為朝廷效力!”
春秋被你讀到哪裡去了?!
————
關羽如今年近二十,身高九尺,丹鳳眼、臥蠶眉,穿一身綠袍,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在附近的遊俠群體中頗有些名氣,卻毫無“無雙覺醒”的跡象,一手長柄大刀耍的精妙無比,教訓野盜山賊和較弱的“無雙覺醒者”完全不在話下,但如果對上比較強的“無雙勇士”,基本就很難取勝了。
關羽自然十分喜歡春秋,尤其喜歡趙奢、廉頗、樂毅、田單、王翦、李牧、孫臏、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