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
南瞻部洲。
人族帝王,自軒轅以來,至堯、舜、禹,皆選有大功於人族的賢者由上任帝王禪讓,故賢名不斷。
然夏朝開國皇帝夏禹之子夏啟卻將該傳統完全傾覆。
夏禹崩時,其後塗山氏女媧亦隨之而去,留遺命禪讓於東夷族族長伯益。
伯益雖賢,但其部落並非軒轅正統,乃是得知夏王朝昌盛後,自極東海外,稱東勝神洲之所在慕名遷徙而來,因而不得夏朝諸本土部落信任,多有言其賢者表象為偽裝者。
因多次被父母同其對比,夏啟不喜伯益猶甚,為禹守喪三年後,統合其他不肯尊伯益為王的部落,正式討伐伯益。
伯益自不肯坐以待斃,統合傾向東夷者,組成東夷聯盟以抗夏啟部落。
這場戰爭共持續六年,最終以夏啟的勝利而告終,伯益戰死,東夷族及其支持者儘數被趕回東勝神洲,啟遂繼承帝位。
啟繼位後,因感於此戰皆因父親決策失誤引起,本身毫無意義,故下令改禪讓製為世襲製,若帝王無直係子女,則選其他“姒”姓者為王。
故而,夏朝其自禹、啟後,經太康、中康、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共十七代帝王皆為“姒”姓。
此舉自然招致諸多自認有資格為帝者的詬病,姒氏皇朝於數百年間共遭遇三次叛亂、四次反複,然而皆未能成功。
傳至此時,為帝者名“癸”,都城位於斟鄩(zhen xun)。
姒癸身高體壯,力大無窮,成年後甚至可以手撕豺狼,足追駟馬,他非常不善於治理朝政,為帝後隨意地將政事丟給名叫終古、關龍逢和趙梁的三個大臣,整日遊獵取樂,不過若是有哪裡的部落不順從,他便會立刻趕回親自率軍彈壓。
經過夏朝十七代傳承,世襲製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姒癸自小便受到類似於“周遭部落成員全是姒家奴仆”、“他們的東西便是姒家的東西”、這般的教育,而他也深以為然,凡擊敗某個部落後,往往會掠其男丁為奴,掠其女子為婢,替姒氏部落勞作。
此種奴役他人的做法始於夏啟擊敗伯益,未能逃回東勝神洲的東夷聯盟俘虜大抵都被姒氏當做仆役使喚,雖然這一行為原本僅限於東夷部落,但隨著夏王朝內部紛爭不斷,被擊敗俘虜者成為戰勝者的奴仆已然成了約定俗成之事。
這種情況導致武力不足的周邊部落隻能向夏朝稱臣納貢,他們即使有反抗的意圖,也不知該如何聯絡其他同樣有誌於反抗的部落。
而且,聯絡並約定反抗的部落也不能太少,否則,那因為互相距離比較近而聯合起來對姒癸的納貢要求說不的“有施氏”、“岷山氏”和“末喜氏”就是下場——他們三個部落的聯軍被姒癸近乎單槍匹馬地打敗,若非他看中了末喜氏的一名女子,這三個部落的所有人隻怕都要成為奴婢。
不過……究竟是怎樣的女子才會讓一向暴虐的姒癸以“不想讓她的族人成為奴仆”為由而放過三個部落呢?莫非能比得上傳說中令軒轅也追上天去的“九天玄女”嗎?
斟鄩的百姓對此議論紛紛。
————
斟鄩,夏王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