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子家羈拒歸國(2 / 2)

“一派胡言!想我魯國,自懿公起至今,傳十四君,除去慶父廢嗣而立其兄,又何嘗有過所謂的‘兄終弟及’?如今公衍並無過錯,何以不立?!難道,季氏這是想要學慶父嗎?”

叔孫不敢畢竟年輕,在長者子家羈的麵前,就猶如幼童一般。是故聽聞此言,不禁一陣驚慌:

“這……子家大夫久不在曲阜,所以不知今日之狀況。公子宋為人敦厚,識大體。國人欲立其為君久矣。大夫……大夫還是順應民意為好啊!”

子家羈閉上眼睛,並沒有回話。叔孫不敢見狀,便是繼續勸道:

“此番若得大夫從中斡旋,奉得先君遺體歸國,大夫亦能歸國。季孫大夫曾是言道,子家大夫乃為賢大夫,魯人至今稱頌。隻要子家大夫能夠歸國,季孫大夫一概既往不咎。大夫亦能夠繼續為國效力。”

“更何況,子家於魯國,也已許久不曾有過繼嗣。季孫大夫亦是言明,子家大夫若歸,亦可重振家族啊!”

“至於,鄆邑的其他這些旁人,何人能歸國……何人不能歸國,一切便都聽子家大夫的便是!”

叔孫不敢提出的這些條件,可以說是十分誘人,特彆是第二個。

子家羈原本是公孫歸父的後代,八十多年前,公孫歸父出使晉國,恰逢魯宣公薨逝,於是季文子在朝堂上重提當年公孫歸父的父親東門襄仲殺掉了魯文公嫡子,並扶立魯宣公之事,並將東門襄仲一族給趕出了魯國。

而適逢公孫歸父在回國的路上,聽聞魯宣公薨逝,且自己的家族也被逐出了魯國,不得已也就隻能是逃去了齊國。

自此之後,魯國境內雖然有“子家”這一家族的人,比如子家羈。但是一直沒有再被立為魯國公室的後嗣,所以在魯國也並沒有這個家族的宗祠。公孫歸父的字是“子家”,所以其後代乃以“子家”為氏

子家羈聽罷,眼前也確是不由得一個閃亮,但是很快,他又是立刻想清楚了季孫意如的真實目的。

很顯然,叔孫不敢的最後一句話,其用意就是要子家羈他能夠憑借自己在鄆邑的威望,賺得那些“亂黨”回國。

一方麵,是為了表達他季氏既往不咎的胸襟。另一方麵,或也是想能夠一勞永逸的,通過他來解決掉鄆邑的這一塊“亂黨”據點。

而子家羈很清楚,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季孫意如雖然現在裝得如此大度,但日後真等他們這些人真回國了,難道真的能保得住嗎?

退一萬步講,就算他子家羈真的可以做到無咎,那李子明呢?

他子家羈如果真帶著人回了魯國,那就等同於是讓本就人心惶惶,搖搖欲墜的鄆邑變得是更加的分裂。

屆時,李然他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子家羈很快就想清楚了這其中的關鍵後,不由又是苦笑了一聲,並是搖了搖頭:

“誠如叔孫所言,羈久居在外,根本就不知曲阜內的情形,也早就已脫身魯國朝政多年,如今主君既薨,羈亦無歸國之願,恕在下實難從命!請大夫自便!”

叔孫不敢沒想到,如此優越的條件,竟然會被子家羈給一口拒絕。他本欲再說,誰知子家羈竟是直接站起身來,以示送客。

叔孫不敢可謂是碰了一鼻子灰,隻能是怏怏離去。

雖是心有不甘,但也僅僅是擔心季氏責他辦事不利。

子家羈這邊無法成事,那麼叔孫不敢便隻得是硬著頭皮,將下一目標直接對準李然。

他知道,季孫意如的主要目標其實就是李然。

然而,由於李然之前就拒見了他,所以叔孫不敢也隻能是再次派人傳話:

“公衍和公為二位公子懸居在外多年,實在是不能被奉為國君,先君之弟公子宋,為人賢明,可主社稷,兄終弟及,亦符合朝綱,名正言順,乃群臣之願也。另外,鄆邑非久居之地。季氏有言,凡是在此想回魯國的,隻要先生開口,畢將唯先生之言是聽。子明先生乃是大才,季孫願與先生一起輔左新君。這些都是季孫的大願,特使不敢來告!”

李然聽得這些話,心中暗歎,其實子家羈早已經將叔孫不敢勸他的話,告訴了李然,與叔孫不敢之前的話也幾乎是一模一樣。

隻因在子家羈這裡被拒,所以如今又找到他李然。

這說明,叔孫不敢如今不過就是個鸚鵡學舌,隻知按照季孫意如的意思來勸他們,甚至都沒有自己任何的主見。

李然不由是想起了叔孫豹和叔孫若,心下暗然。

沒曾想,身為叔孫氏的嗣主,竟會是如此草包的一人。而叔孫氏,也已經是徹底淪為了季氏的棋子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