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三申時末,由兵馬司派兵士護衛,四輛馬車離開清韻齋窯場。
至此,窯場恢複了正常秩序,從開始給宮中趕製進獻物品開始,一直到裝了玻璃宮燈的馬車離開,夏家派來護院的家丁和莊丁,才都各自回家做自己的差事。
邵毅和夏梓堂也不用再整日守在窯場。
說起這個,夏宴清還是有點兒不好意思的。為了這檔子事兒,這倆人,大過年的,連個和親朋好友一起聚聚的機會都沒有,把時間都耗在這兒了。
…………
和往年一樣,從正月十三開始,就陸續有花燈展出,人們也開始了為時三日的賞燈,隻是花燈數量不是很多,相應的人也不多。
到十四的時候,大多數買賣商號和富貴之家,都能把各自的燈籠掛出來。
各家各戶經常是一家大小一起出來,就連日常不怎麼出門的大姑娘、小媳婦,也能在這天出來看看燈、湊湊熱鬨,家境好一些的,還能買些零嘴兒和小物件。
也就是正月十四這日晚間,朱雀大街和東市、西市大街的北端,各懸掛出一對亮眼的宮燈。
在天光暗色儘去、夜幕漸濃之時,各種顏色、各種樣式的燈籠,都展現出色彩繽紛的光暈,觀燈的人也陸續出來。
這時,窮人富人能在同一個街巷行走、在同一盞花燈下觀賞。
大呼小叫、蹦蹦跳跳的孩子們,也能在這時,討一枚銅錢,買幾粒糖豆或彆樣小吃。
雖然燈籠眾多,人聲喧囂,卻依然難掩玻璃宮燈迸射出的炫美光彩。
遠遠望去,在數不勝數的各色彩紙、宣紙的光暈中,亮麗的玻璃燈籠,吸引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視線。
如今,京城百姓大多都知道,這世上、皇宮中,出現了一種薄而透明的片狀物,可以鑲嵌在窗戶上。
玻璃窗戶不阻擋日光照射,視線還能穿過窗子,看到屋外的情形。
經過人們指點,街上觀燈遊玩的人,很快就知道,大街儘頭的那處格外璀璨的亮光,就是玻璃做的燈籠。
一時間,觀燈的街道更加熱鬨,議論聲、解說聲中,人們慢慢往大街北端彙聚。然後就是眾多不同的人的同聲驚歎。
展示玻璃宮燈是皇帝的吩咐,而且宮燈貴重,官府安排有看守宮燈的人。
這些人已經過了最早的驚豔,這時便有了蔑視彆人的資格。
一個兵士聽人指點,說這就是玻璃時,挑著下巴,用炫耀的語氣說道:“說什麼呢?這可不是普通的白玻璃,這是用夾花玻璃做出來的宮燈。”
下邊一個書生見兵士的態度還算不錯,問道:“我們也看到那金絲牡丹圖了,但那不是貼在玻璃上的嗎?終究也還是玻璃的吧?”
兵士嗤笑一聲,高高的指著燈籠,“瞧見沒?那金色牡丹的脈絡枝乾、鏤空葉子,那可不是貼上去的,那都是夾在玻璃中間、和玻璃築成一體的。若是貼上去的,還用得著高懸在這裡嗎?虧你也敢說。”
“啊?和這透明之物鑄成一體的?這怎麼可能?”那書生驚呼,彆的人也一起驚呼。
有另外的聲音咋舌:“知不知道玻璃如今的價格幾何?聽說已經叫價到六百兩了,卻依然沒人肯出手。這種夾了牡丹圖的,這得值多少銀子啊?”
“是啊,如此精美的畫作,看看,還有那細如蠶絲的紋理,是如何完好無損的置於玻璃中間的啊?堪稱巧奪天工!”
眾人一邊細細觀看,一邊指點著議論,“哎哎,你們看到牡丹叢中有蜂蝶了嗎?看看,就是那個,還在動的?”
立即有人驚呼:“果然是呢!的確是蝴蝶和蜜蜂的樣子,顫巍巍的在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