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1 / 2)

我不說,你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

重生之前,占涼以為這句話是開玩笑的,沒想到重生之後,這句話是真的。

她身邊的這群同學就像是“隻緣身在此山中”一般,根本不知道他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有多麼大的意義。

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很有名的一句邊塞詩,簡單的描述就勾勒出邊疆軍民的艱苦和環境的惡劣,但實際上,玉門關隻是在現甘肅省敦煌市附近的戈壁灘,還不算祖國最西北的地方。

新疆,大概就是總刮西北風,根本沒有春天這個季節的雞尾巴大戶。

最開始進疆開墾的老兵,現在基本上都已經七八十歲了,他們見過新疆最原始、最荒蕪的模樣,然後,一點點開墾和建設,主體以兵團為主,也有很多散落在地方上,坎坎村現在的老年人其實也有大半是老兵。

身上有彈坑,見過饑荒挨過餓,參加戰爭扛過槍的那種老兵,和風沙搶地盤,一點點攢著水源種樹,然後開墾出良田和城市的。

占涼他們這一代,應該算是軍墾第三代,由於父輩很多都是自小在新疆長大的了,所以,他們對所謂的家鄉並沒有什麼概念,哪怕在新疆的時候會認真的解釋,他是四川人,她是湖南人,戶口本上麵的籍貫也是這麼寫的。

但是,離開新疆之後,所有人都隻會說自己是新疆人。

軍墾第三代從普通話,能聽懂家裡爺爺奶奶的方言,但大部分都不太會說,家裡吃飯可能還留有一些家鄉特色,但更多的則是和新疆本地的多民族融合。

樹紮根之後,就是沉默的。

軍墾第一代的老兵有一些選擇在九十年代之後回家鄉看看,但更多的,都是留在了新疆等到老了走了的那一天,也要埋在大戈壁灘裡麵,守著他們建設過的地方,陪伴著他們的後代。

占涼覺得朱棣的天子守國門作為比喻,其實不太恰當,是因為,她覺得在新疆所有的開墾者守衛者,做出的事情可能意義要更重大。

新疆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是棉花生產的基地,也是乳製品和肉類的主要提供基地,更彆說位於亞歐大陸中部,與不同的國家接壤,重要的戰略地位了。

邊防官兵苦,帕米爾高原五個字本身就代表著無數年輕人投入熱血和責任,甚至搭進去健康的守衛;以居住點為核心,輻射狀的保衛家園的當地人,也過的很艱難,缺水、乾旱、風沙、暴雪,單鹽堿地就已經讓多少新疆的農民愁白了頭發。

但是,不能沒有他們,缺邊防官兵則會邊境不穩,缺當地居民則會失去這塊家園。

從軍墾第一代開始,生活在新疆這群離開故土的人們,就在默契的做著同一件事情——春風不願意度玉門關,那麼他們來代替春風。

“這、這麼厲害的嗎?”聽到占涼的話之後,大部分的同學都是難以置信的,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地方,印象基本上都停留在“偏僻和閉塞”上麵了,越是很難和外界溝通就越窮,越是接觸不到外麵的世界就活得越茫然,這是第一次他們意識到,等等,好像不太一樣的。

他們比自己想象的更重要一些。

“當然,要不然這裡為什麼叫新疆?”嗯,這句話是占涼的個人觀點,但也是有幾分道理的,在這裡生活的很多人都不是祖祖輩輩生活在現居住地的,要麼是從軍墾第一代的時候進疆定居然後再也不離開,要麼就是為了發展經濟和接觸外麵的生活從遊牧開始慢慢聚集。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發展變化,這是新疆。

“我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每年過節的時候,都還會有團裡的領導去慰問。”

“我爺爺奶奶都是老紅軍,我小的時候還見過他們亮閃閃的章。”

每一個普通的老兵,其實都不普通,軍人轉農戶的魄力,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由來,這裡的每個孩子都應該為他們的長輩而驕傲。

人為什麼需要集體榮譽感和一些使命感?就是因為這些,可以極大的提高人的精神狀態,占涼可能都沒有想到,她臨時想出來的這些話,會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傳遍整個年級,甚至是老師和校領導那裡。

然後,占涼就被班主任找到,委以重任,準備一下演講稿,等回學校的時候做一次國旗下的講話。

“我們兵團人的口號,一直都是安邊固疆艱苦奮鬥,新時代也要牢記建設和發展的主題,你看這個學生的思想水平就很高,聽學校老師說還經常給報刊投稿?那我們作為領導和老師要充分給予關注和鼓勵的。”

兵團人能吃苦也不怕吃苦,這一點從孩子們身上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占涼也沒有想到自己正中校領導的心意,覺得這個學生牢記曆史著眼未來,很適合把這些話分享出來。

甚至還給占涼特批了兩天假,讓她好好的寫一下稿子。

本來還覺得國旗下講話有點點微妙羞恥的占涼,一聽能放兩天假,立刻就是她行她可以她沒問題。

不勞動,做什麼都好說。

占涼很喜歡坎坎村,也喜歡八零團,自然也會希望這裡變得更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