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意料之外(2 / 2)

孩兒發:清代,無論男孩和女孩,都剃去周圍的頭發,隻留顱後發,編結成辮,盤於腦後。女子待成年後,開始蓄發,縮髻。

知了發:乾隆、嘉慶時期,滿洲婦女時興頭頂盤發一窠,耳前兩旁作“雙垂蟬翼”式,形如知了,故此得名。

宮頭:盛行於光緒年間,其發式為總全發於顱頂,束之以繩,複分兩縷,纏成兩把,再行加高,以樺皮桶2,長約3寸,紅繩纏束,穿假發套,以丁字形鐵叉穿桶中,布發於叉,構成兩硬翅,又加1尺左右長之扁方,縛令平立,兩翅餘發雙搭扁方之上,交叉盤繞,塗以發油,餘梢纏繞頭頂。發短則以假發,外邊用紅繩圍上,再在上麵插上各式花朵、簪、釵等。

軟翅頭:盛行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束之以繩,再分成兩縷,各用紅繩纏成兩把,長約三五寸,雙垂於腦後,略呈八字形。鹹豐、同治以後,其兩把結構由矮而高;由豎垂腦後,演變成橫臥頭頂。

高把頭:由軟翅頭演變而來。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用頭繩束住,再分成兩縷,用紅繩纏成細而短的兩把,用鐵叉支住,再在鐵叉上纏線。挽發如雙角,作朝天馬鐙狀,頸後綴一燕尾發髻。流行於旗人世家仆婦中。

旗髻: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盤成一圓髻,這種簡便的發式,在出閣後的婦女中,均可梳之。

但若有事出門或喜慶大事時,則改梳莊重頭型。

大拉翅:盛行於光緒、宣統年間。其式為頂發梳成圓髻,腦後發呈燕尾式,另以黑緞、絨或紗製成“不”字形皂板,稱為“頭板”。它的底部用鐵絲製成扣碗狀,稱為“頭座”。扣於頭頂發髻上,並用發纏繞,使之固定。在頭板中戴彩色大絹花,稱為“頭正”,或“端正花”,並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於右側綴一彩色長絲穗。

燕尾:清朝滿族婦女在梳兩把頭時,將腦後發左右分開,下成兩歧,梳成兩尖角燕尾式扁髻,垂於腦後,再用線縫製固結,以防其鬆散。開始時,燕尾窄小平攏,後來聳起且長。在清朝末年,市肆上甚至有賣假燕尾的,以比其長短。

宮中後妃的頭發,在節日或重要場合要具朝冠,有嚴格的規定。而在平日,則穿吉服,其頭飾則可以任意選擇了。比如鈿子,雖不比朝冠莊重,但由於飾物珍貴,反而顯得華麗。如:鑲珠翠青鈿子、金鑲二龍鈿口、銀鍍金嵌珠雙龍點翠條,其用質有金、有珠,有各色寶石,拚成各式圖案。扁方是後妃簪頭用的,有金質、玉質、翠質,有累絲,有鏤空,有雕刻,有嵌寶;此外,還有各式簪子、結子、鈿花、帽花、流蘇、耳墜、手串、戒指、鐲、佩、囊、背雲、彆針等,真是五花八門,應接不暇。其做工,其用料都是既精細又考究的上上品。

4、高高的宮鞋

後妃們平日即使在休閒時,也愛穿高底的宮鞋。滿洲女子不裹腳,因而是大腳,稱為天足。宮鞋有花盆底和元寶底之分,其鞋跟也有高低之分。跟為木胎,以白細布包成。跟部有時要裝飾各種寶石,那要看主人的貧富程度了。鞋麵則繡有各種圖案,十分華麗。慈禧太後十分愛穿這種高底鞋,鞋上綴滿粒大而瑩潤的珍珠。她死後,穿進棺材的是一雙元寶底鞋,約合現在的38碼鞋子。這種宮鞋也隻有皇宮後妃或貴族婦女可以穿用,試想,那些辛勤勞作的婦女,穿上這種高高的宮鞋,行動都不方便,怎麼能乾活呢?可是,鹹豐帝在世時,為杜絕奢華之風,曾於鹹豐四年二月十四日,頒下特旨,規定:“鞋底隻準一寸厚,若有一寸五分者即應懲辦,雖年節穿朝服、蟒袍時,亦隻準一寸厚。”其實,這種規定,並未很好執行,尤其是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後專權,她本人就愛穿厚底鞋。從此之後,再無人約束了。

5、偶穿漢裝

清宮後妃絕大多數為滿洲女子,因而,在其服飾上以滿洲傳統服飾為主色調。尤其在朝堂之上,更是不得有絲毫改變。日常生活中,後妃們以穿傳統的旗服或吉服常服。但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至深,她們覺得漢裝十分漂亮,便躍躍欲試。因而,宮中付出的畫像中便有雍正十二妃漢裝像、乾隆帝後漢裝像等,乾隆帝也有漢裝像傳世。但這種風氣愈演愈烈,竟無法控製,於是,鹹豐三年,諭:“應選女子禁止時俗服飾,衣袖不得過六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