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庫借銀(1 / 2)

一直到閏四月底皇上才從江南回京,不過也沒在京城呆多久,十幾天的功夫又領著人去了塞外。

然而這一次巡塞外皇上的心情卻並不美妙。

因為理郡王胤祦突然朝天捅了一個“大窟髏”出來。

七月壬申,淮安、揚州兩郡突發大水,雨後洪流河岸決堤千裡直下,許多地方成為澤國。

這事是大事,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於朝廷而言算是習以為常,反正從古至今每隔幾年都會來一次,甚至於某些事件一年來一次都是有的,官場上的老油條都習以為常。

按照正常流程,按照舊例賑災便是,之前都是如此處理,但理郡王卻突然上了一本奏折,皇上看了大怒。

很厚一本,具體寫了什麼沒人知道,而且更奇怪的是,皇上看了雖然大怒,但卻並沒處罰理郡王,也沒有說什麼,而是留中不發。

當然如此一來皇上自然也沒有了在塞外遊玩的興趣,直接原地啟程回京。

在朝堂上“留中不發”的奏折很是讓人玩味!

意思是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宮禁中,不交議也不批答。

一般這種奏折都是戳到皇上心裡,但是卻不好或者是不能對外公布的事情。

於是很多人私底下都在打聽,理郡王到底上奏了什麼,竟然能讓皇上突然改變行程。

要知道之前淮安揚州兩郡突發大水的事情,都沒有能讓皇上改變行程,隻是讓留在京城管事的皇子和大臣按舊例賑災。

不過皇上從塞外回京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時間還不短,怎麼也要半個月,這就讓某些神通廣大的大佬們打聽出了一丁點的消息。

對於官場上的人而言,一丁點消息就足夠了。

理郡王竟然向皇上奏請追繳國庫欠銀。

哪怕這消息隻是小道消息,並未落實,但是也猶如在熱有鍋裡澆了一碗冷水,瞬間整個大清朝都炸開了鍋!

沒辦法不炸開鍋。

要知道這國庫欠銀和大臣借款是兩個概念。

國庫欠銀有很多種,大臣借款隻是其一,比如八旗借支兵的餉銀也是借了國庫沒還的欠銀,但這和大臣個人借款又不一樣,屬於一個集團借款。

胤祦之前說的國庫欠銀有三千萬兩,並非單指大臣個人借款,還包括其他借款,而那些其他借款就包括了大清方方麵麵的人,差不多隻要稍微有點名氣排的上號的人都會牽扯其中。

另外上輩子爆出這事是在康熙五十一年,曹寅死後,很多人都眼饞著江寧織造的位子,意圖謀取,一旦這些人上位,那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曹家接交好江寧織造的各項事務,但皇上心知肚明,知道因為接駕曹家向國庫借了幾十萬兩銀子,這要是一查,曹家鐵定涼涼。

因此皇上為保全曹家的江南家產,免遭搬遷的損毀,特命曹寅之子曹顒繼任江寧織造;兩年後曹顒病故,皇上又親自主持將曹寅的四侄曹頫過繼過來,接任了江寧織造的職務。同時皇上又讓曹寅的大舅子蘇州織造李煦代補齊曹寅生前的虧空。

但當時胤礽還未二廢,胤礽還在瘋狂的報複那些導致他一廢的人,所以朝廷上的氣氛空前緊張。再有江寧織造那麼大一個肥缺位子誰不想要,很多人都出手了,於是被捅出了國庫欠銀的事情,結果導致事情變得更加複雜起來。

這也是為什麼上輩子皇上明知道這事,卻一直都做睜眼瞎的原因,牽扯太大。而且之後馬上就是二廢太子,緊接著所有人都盯著新太子人選的事情,國庫欠銀又被拿出來當做相互攻擊的理由,把事情搞得更複雜起來。

皇上當時年紀大了,胤礽被廢後,還要考慮接班人的事情,他要為大清負責。胤礽被廢之前,皇上是真心沒考慮過這事,自然現在抓瞎了,沒那心情和精力管其他事。再加上國庫一直有錢,因此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關國庫欠銀的折子都留中不發,並且叮囑曹李兩家速度補齊虧空。

所以不是諾敏黑雍正,在康熙朝雍正還真沒怎麼追討回國庫銀子,當然也不能抹去他的功勞,雍正乾的其實是節流,欠款他是沒追回來多少,但借出去的銀子,尤其是那種沒啥正當理由要借大筆銀子的,雍正坐鎮戶部後卻少了不少。

其實自從削藩之後,大清國庫一直都不缺錢。

現在國庫都還有四千多萬兩的銀子,隻要不上大項目(比如修宮殿群,戰爭),暫時是不會有財政危機的。

那有人要說了,之前不是說理郡王胤祦說要不是他卡的嚴,現在國庫恐怕一千萬兩銀子都沒有,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並不是,胤祦說的是當年這一年國庫還結餘的銀子,並沒有算往年國庫剩下來的銀子。一般都是要到年末的時候才會清單國庫所有的銀子,平時說的都是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是不會加往年的數目上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