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要強調的是,幻影是和無我境界完全不同的招數。
因此表麵上的“複製”,其實和無我境界是使出彆人招數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打出來的球也和看上去的“原版”是不一樣的。
無我境界是能量超出限度以後身體和精神力相互拔河繼而迸發出強大力量的招數。在初級階段,能夠打出見到過所有招數的無我境界,打出那些招數的原理其實是精神力潛意識記住了自己看過的招數的打法並打出來。
這個“潛意識”比較微妙。
能夠進入無我境界的選手精神力強度都不會低,必定超過一個界限,因此隻要是自身能力能夠掌控的見過的招數都能夠打出來。
但這些招數多少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是身體的本能和精神力中烙印的潛意識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在選手清醒時是打不出來的。
而幻影不一樣。
幻影的原理是通過精神力的共鳴,直接“窺見”對方的招數(這部分的流程和能力共鳴有些類似),在借由精神力溝通強行提升自己的能力,打出原本自己打不出的球。
這種時候打出的招數,或許看上去和“幻影對象”的招數一樣,但原理很可能截然不同,並且這些招數在沒有進入幻影時也能打出來(如果所需要的五維實力底線沒有超出他原本的五維數值的話)。
所以小仁王的零式發球,和手塚的零式發球並不太一樣。
從觀看的人的角度是一樣的,但從打出這個球的人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而在手塚的角度,他隻能通過這一招的效果承認這個零式發球無可挑剔。
不管是技術,力度,還是處理球的方式,都乾脆利落。
這也不出乎他的意料:在他從未展示過手塚魅影時就打出了這一招的小仁王,所使用的“幻影”的原理,他大致是明白的。而他自己也在和幸村的雙打中淺淺嘗試了能力共鳴。
小仁王的精神力十分細膩多變。和能力共鳴不同的是,精神力鏈接的開口似乎隻對小仁王敞開。但這是不可能的。精神鏈接永遠是雙向的。隻是通過共振方式連接起來的精神力,控製振動的開關掌握在小仁王手上。自己的精神力被輕微改變了振動頻率,所以此時反而他對自己精神力的控製下降了。
這種在精神力上十分具有個人特色的招數讓手塚有些頭疼。
立海大的對手都很棘手。
幸村能讓人五感消失的那招,手塚研究過,隻能用天衣無縫的極限才能破除,那意味著短時間內體能和精神力的高速消耗。
而小仁王的“幻影”,最直觀的一點就是自己的招數和相應的反應都暴露在小仁王麵前了。他不太清楚小仁王還能從自己的精神力裡看到什麼東西,但情報的損失不可避免。
仁王看到的比手塚以為的更多。
手塚的想象力沒有那麼豐富。又或者是,進入過能力共鳴的經曆反而限製了他的想象力。
在他的理
解裡,小仁王能從他的精神力裡讀到招數的打法,窺見他打算使用的比賽戰術。但實際上,小仁王還能感知到他現在在球場上打球的心情,窺見他記憶裡讓他本人情緒激動的事件和當時的情緒與覺悟。
與其說是看到了“記憶”,不如說是看到了“情緒”。
他的幻影沒辦法像仁王那樣,因念能力存在而讀到非常明確的畫麵。他目前隻在幻影成仁王時看到過一些記憶碎片。他和手塚的精神力契合度還沒到這個程度。
但這已經夠用了。
小仁王幻影成手塚,不是真的打算用手塚打敗手塚——這也有點太彆扭了。
他需要通過幻影去獲取手塚的戰術,手塚現在的具體實力,情報,以及……能通過精神連接傳過來的,屬於手塚的比賽情緒。
這能讓他精準感知到手塚打算攻擊或者防守的時機。
於是在觀戰的寥寥幾個觀眾眼裡,球場上的兩個手塚,其中之一仿佛被對方直接限製住了。
攻擊會被擋回去,試圖防守反擊也還是失敗。
他們都知道比賽開始前兩個人的站位,因此能分辨出處於下風的那個手塚才是真正的手塚。
千石震撼:“所以幻影這招不是模仿對吧?這招……好玄妙的招數啊。”
他已經理解了一部分這招的精妙之處。
而大石有些沉默:他要說什麼?他看著手塚陷入苦戰,隻想給手塚加油。
比起觀戰的其他人,在旁邊球場進行對決的幸村和跡部,偶爾的一瞥反而更快察覺到了這邊小仁王和手塚比賽的特彆之處。
他們比賽節奏不同,因此兩邊結束一局的時間也不同,這就導致了他們交換球場時旁邊的比賽正在進行中。
跡部就對幸村說:“仁王那家夥居然沒有得到‘立海大的天才’這種稱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