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雪還在下,但已經小了不少,原野、屋頂、樹梢、大街上都積滿了厚厚的雪,開始有小孩子跑出來玩了,在大街上打雪仗,一直被恐懼壓抑的城池終於有了笑聲,正是這個緣故,大人們也沒有把孩子叫回家,讓這些笑聲駐留得更久一些。
宋軍騎兵在街頭巡邏,也沒有乾涉孩子們玩耍,大街上秩序井然。
陳慶站在窗前注視著大街上奔跑打雪仗的一群孩子,他回頭對張曉:“司馬說得對,關鍵是孩子,從孩子開始改變,教育、文化,把優秀的孩子送去京兆,讓他們從心理上接受漢文化,認同漢文化,再用鼓勵通婚的手段讓子孫變成漢人,二十年時間夠嗎?”
張曉微微笑道:“其實用不著二十年,做得好的話,幾年就足夠了,關鍵是利益,變成漢人有利可圖,百姓肯定趨之若鶩,比如送孩子讀書可以分田,可以免稅,比如卑職了解到,西夏很多人都會說漢語,普通百姓也會說幾句,隻是他們不願說,但我們隻要形成隻能用漢語的氛圍,大家都一定會說漢話。”
“為什麼都會說漢語?”陳慶好奇地問道。
“因為城內的黨項人和放牧的黨項人不一樣,就像熟番和生番的區彆,放牧黨項人以牧業為生,對外沒有交流,所以基本都說黨項語,城內的黨項人也不種地,主要以經營商業和手工業為主,各種交流很多,基本上都會說一些漢語,加上他們的漢人奴隸,據我了解,他們自己人之間交流說黨項語,但和漢人奴隸就會說漢語,隻不過就是誰為主,誰為副的問題。
隻要官方全部說漢語,商業全部說漢語,幾年後,這裡就聽不到黨項語了,至於推廣識讀漢字,那是第二步,慢慢來,當務之急要做的是,將黨項文字全部革除,書籍、字碑、店麵等等,都不準出現,認識黨項文字的人全部送去川陝,就像植物沒有土地,很快就會枯死。”
陳慶負手走了幾步道:“說到利益,我們得培養一批漢人士紳和漢人地主,光靠官府不行,這些士紳和地主才是推廣漢化、維護漢化的中堅力量。
一些受傷的將領,我準備讓他們退伍留在靈州,還有像宋成那樣的漢人管事,可以培養為地主。
願意接受漢化的黨項百姓可以成為平民,而頑固不化的黨項人那就隻能淪為奴仆和佃農,這就是利益再分配,西夏已經滅了,那就不可能再維持現狀,漢人必須翻身,利益必須重新分配。”
陳慶沉思片刻又道:“還是按照原計劃,黨項人要遷徙一部分去陝北,剩下的黨項人必須和漢、羌、回鶻等民族混居在一起,以漢民為主導,一定要混居,這是原則,切不可出現黨項縣或者羌人縣。
最好的辦法是弱化現在的興慶府,在河套地區更多建立幾座縣,把人口全部分散,然後再配合村落,要讓所有的縣城都圍繞農耕來運作。
至於商業,可以讓靈州肩負這個職能,可以慢慢來,五年內完成這個計劃。”
陳慶注視著張曉道:“重新建立靈州路,張司馬出任最高政務官,肩頭擔子很重啊!”
張曉知道陳慶帶自己出征西夏,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出管西夏政務,這份信任讓他感動,不過這件事他必須建議陳慶思路更廣闊一下。
“啟稟宣撫使,卑職建議可以設靈夏路,控黨項人,對外防禦金兵入侵。
政務由府負責,直接向宣撫使司彙報,卑職可以出任靈州知府,卑職推薦呂緯出任夏州知府,培養他和羌人打交道的能力,獨當一麵,這會更有助於他的成熟。
然後再設一個靈夏路轉運司,軍民皆管,再設一個提刑司和監察司,這樣就形成了三司兩府一軍的格局,還是熙河路一樣,靈夏路也屬於川陝宣撫使司管轄。”
“那朝廷那邊呢?”
陳慶又道:“我現在有點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讓朝廷插手西夏,我想聽一聽司馬的意見。”
張曉微微笑道:“西夏可不是四川,沒有什麼油水,我估計朝廷興趣不大,最多隻掛一個名而已,比如朝廷每年審閱一下靈州府和夏州府的述職報告,我倒是有一個想法,把一些底層官職拿出來,比如主薄、縣丞或者各府司士等等,要求朝廷派一批年輕有作為的進士來靈夏路任職,最後這批官員來京兆報道後,究竟怎麼用,就由宣撫使來決定了。”
“妙計!”
陳慶鼓掌大笑,朝廷現在有很多年輕進士都在賦閒等缺,既然朝廷不用,還不如拿給自己,用靈夏路缺人為理由,把這些年輕的人才要過來。
“就這麼決定吧!司馬寫一份詳細報告給我,我再好好考慮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