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書坊書商、官鹽私鹽(1 / 2)

本站 0zw,最快更新紅樓之公子無雙最新章節!

賈琮在內書房幫林如海起草了幾封信件,他館閣體寫得還入眼的緣故,家財一塊,他接觸不到,他也不想圖謀人家的家產,與他共事的是幕僚管潮生,賈琮上至佛儒老莊,下至風土人情,都能談,兩人共事倒有共同語言。他回房寫完四五十張竹紙,孫福巴巴地捧書跑進來。

“哪裡來的書?”賈琮一本一本接過來看。

“管相公贈送的一本宋本《史記》、明本《太祖實錄》,說是準許坊刻、私刻,要還的。另外采薇姑娘遣人來說,為表謝情,送一本《萬寶全書》、《封神演義》,不用還,到時琮爺拿《山海誌異》手稿跟她換。”孫福道:“爺看看值不值錢?”

“值,太值了。”作為山海書社的幕後操縱人,賈琮知道宋本、明本的刻本,一本值二三百兩銀子,古人比今人更崇古。

拿萬曆年間、十七世紀的書價來說,最貴的就是本朝之前朝代的刻本,動輒幾百兩,明末較貴的書,綜合性書籍《萬寶全書》、《封神演義》都是二兩一本,其他在二錢銀子至八錢銀子之間浮動,至於今日,年代愈發久遠,抬高價格也會有人買。

“孫福,你去揚州分店,吩咐工匠們立即刊刻。”賈琮翻翻,大體估計是真貨,刊印出來即便不貴,到底有利可圖,又另附一本《山海誌異之畫皮》,道:“這本分卷也先在揚州賣吧。”

孫福去了,龍傲天從園子溪邊汲水來,賈琮洗漱過,褪了袍衫,鍛煉再躺下,少了晴雯的嘰嘰喳喳、小紅的能說,有點不習慣了,賈琮鄙視自己道:“腐敗,真腐敗,可不能在安逸中迷失了自己……”

經營書坊的前途、影響都是較為深遠的,有明以來,古代刊刻大抵有三種,官刻、私刻、坊刻。

官刻是禮部、司禮監刊刻的學校教育書籍、皇帝朝廷的敕令、律法普及等等,這方麵對賈琮沒影響,但它造成了出版業、刊刻業的發達。蔡倫改進造紙術,廉價的造紙、印刷成本,為明末、大順的文化繁華提供了技術條件。

私刻在於士紳、富商家庭,不以營利為目的,一般是自認為高雅的交流,或者達到“立言”的儒家標準目的,士紳家庭,多半有自己的私刻作坊。

坊刻是純粹的商品經濟,配圖、插畫、開分店,中國出版作坊最有名的兩個地方,是安徽徽州和福建建陽,徽州黃氏作坊從明初開始,一直生存到二十世紀,建陽餘氏的分店開到了金陵蘇州,後來建陽沒落,被江南取代,坊刻對社會的影響深遠,這埋下了賈琮日後的政治目的。

民間坊刻的暢銷書籍有、旅遊指南、插花、綜合性書籍、時文等等,包羅萬象,他的受眾集中在讀書人、富商、官僚家庭的女人。毋庸置疑,古代上層、中層女人真正走出家門的第一步,就是在出版詩書的相互交流上。

儘管,以古代的普遍文盲來說,識字人口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書籍購買力的承擔者僅限於中上層社會,一個湖州中等勞動者一年的年薪有五兩左右,他是不會花費將近一半的年薪購買一本《封神演義》的。但是棉花、桑樹在江南、山東、河南、直隸的廣泛栽種,西洋那幫強盜的大幅度白銀輸入,江南的商品經濟早已發達,為賈琮打進江南市場、書商起家提供了可能。

……

秋風拂過,皺起運河河道的一抹清水,江都埠頭人來人往的場麵被衙門兵丁肅清,磚石大道上,管潮生當先走過,數十個纖夫於岸上拴了纖繩,賈琮踏上甲板,管潮生回頭道:“子禮你怕沒見過鹽袋,這一單有三千石,三萬多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