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大三元之會試會元(2 / 2)

“依我看,我不知道這份卷子主人是誰,但不比南省差,董府尹,你的意見呢?”楊清和無視了十八房官。

董安國道:“然也。”

楊清和拍板道:“定了名,唱號吧。”

……

充滿書香氣的書店前大堂,賈琮看見了有幾人在談論,書店一律都是前店後院的模式。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半縷魂……這本《瀟湘妃子集》,真不知原作者是何許人,我猜一定是女子所作,大有謝道韞、李清照之風……”

“出書的,我們都不知道作者是誰,也許他是個男的,作了閨閣詩詞,假托女性之名,來哄我們呢,這山海書店,為了錢,也是夠了,手段百出啊,前些日子就專推賈四元的時文,賣得那個火熱,人家都是認錢不認人的。”

“仁兄,那是你沒品味,詩詞讀多了,怎麼會男女也分不出來,彆侮辱我對豪門美眷的幻想。”

“你這個論調不對,‘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和‘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李清照,你把這兩句詩告訴他,他一定認為是一男一女分彆作的……”

“滾!”

“……哎,看看這本《蘅蕪君集》也不錯。”

“蘅蕪君,是柳如是嗎?”

“去!柳如是叫蘼蕪君,不叫蘅蕪君,你這是要錯把馮京作馬良了。”

“噢……不錯,不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柳絮詞,螃蟹詩,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大有杜工部之遺風,我買去學學……”

各人的文化水平是不一樣的,富商、殷實人家大多識字,而一般小民,或許認識一兩個,古代普及教育不可能,這也就限定了出版印刷的瓶頸。

明初朱元璋下令,《大明律》每家一本,可想而知兩京的官刻有多麼大,那個時候每年輪班服役的刻書工匠就有幾十萬。大順同樣如此,但是,十分之九的民眾並不識字,也承擔不起讀書這種奢侈的事,律法由識字的人宣讀、普及,而一般民眾愛買、支付得起的書,都是閩中建陽那種圖文並茂、質量粗劣的隨大流的低俗、豔情。

自宋代以後,出版業的發達不是活字印刷,而是“匠體字”的發明,匠體字其實並不好看,橫輕豎重,但是成本低廉,也是明、順最普及的印刷字體。

賈琮看看賬本,較為滿意,大觀園眾人的詩詞雖然達不到獨領風騷,那也是完全上得了台麵的,特彆林黛玉、薛寶釵都有膾炙人口的名作,鄭夜寥上樓回話:“蝶裝的幾本,都刻好了,比線裝麻煩,是要送人?”

“正解,叫人搬到我車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