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三元之殿試狀元(2 / 2)

灰頭土臉地行了三拜九叩大禮,賈琮暗罵不已,這時戴權喊了“禮畢,樂止”,眾人都是垂頭默立,沒有誰敢抬頭正視龍輦上的皇帝。

雍樂皇帝的聲音傳來了:“科舉取仕,乃國家倫才大典,朕,奉天承運之聖君,教化萬民,尊於孔門之下,以安四海、平宇內。忻忻於禮賢下士,切切於子民衣食,是故,遽然放下奏折,亟傳口諭,不嘵嘵於科道,爾等乃我朝將來之新科後進,或有出將入相,或有一方父母,或有封疆大吏。朕不苦於辛勞,親臨仁華,殿外場院,未免風吹日曬,傳讀卷大臣與朕躬上仁華殿,諸貢士於殿內大考,一應監臨、巡視、防衛等官,丹陛候命。”

楊提督、董府尹、仇都尉等恭恭敬敬地稱頌“吾皇英明,禮賢下士”,賈琮等貢士,自始至終,都沒見上皇帝的麵。

……

既然雍樂皇帝臨時做主來當主考官,張分宜等八位讀卷大臣,也隻能稱讚一聲,在仁華殿側陪考。

那些欽天監果然有些門道,未幾便下雨,大雨彌漫了整座宮殿,還起霧了,斯景看來仙境一般。欽天監的所有人,都是世代學習天文、星象,皇帝淩承嗣不至於事事相信,但是今日所奏的“龍虎交彙,大吉”,他還是深信不疑的。

皇帝下令寫一篇策論,五百字合格,上不封頂,內容竟是敏銳地涉及了“藩王”、“樂籍”、“馬政”等等軍國大事,考驗貢士們文采、史學功底的時刻到了。

等雜役太監們搬完桌凳,一千多名貢士鴉雀無聲地入座,圍繞仁華殿一圈,座無虛席,賈琮分到了大殿西南角落的臨窗號數。

風聲呼嘯著,雨點嘩啦啦擊打丹陛,董府尹、仇都尉、楊提督麵麵相覷,愁眉苦臉,不過做官做到了現在,這點耐心他們還是有的。

雕龍主座上的雍樂皇帝站起來,看看張分宜垂頭侍立在側,他在上麵來回踱步,整個大殿,上千人呼吸,然而除了風聲雨聲,再也聽不到彆的聲音,再看看前後左右的十名禦前侍衛,有一等侍衛、三品補服六名,二等侍衛、四品補服兩名,三等侍衛、五品補服兩名,這些都是忠心耿耿、精挑細選出來的,雍樂皇帝心安不少。

賈琮醞釀半個時辰,鋪開紅格紙,提起蘸墨的毛筆,習慣了寫館閣體的他,就要從右到左、從上到下地按格式寫“歐體趙麵”的書法,突然看到作為八名讀卷大臣之一的秦業,不悅地看了一眼他的手,賈琮才醒悟過來:“差點忘了,殿試不能用館閣體,要用楷書……”

賈琮也被這沉重的氣氛感染到了一些,畢竟,皇家的儀仗、樂聲、守衛不會都是拿出來擺設的,其中有震懾人心的作用。

這不是亂吹,總督巡撫見了這儀仗,也得腿軟,賈琮不像有些貢士一樣暈過去,就算鎮定了。

主座上的人,是全天下權力最大的男人,一言,可以決人生死,一言,也能讓人飛黃騰達,鵬程萬裡。

“藩王之禍,史書昭昭,此不可以不警醒也。有明一代,明太祖朱元璋令藩王分等世襲,親王嫡長子為王世子,長孫為世孫,冠服一品。諸子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為長孫,冠服二品。諸子為鎮國將軍,從一品,孫輔國將軍,從二品。曾孫奉國將軍,從三品,四世孫鎮國中尉,從四品,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六世孫以下奉國中尉,從六品。比之七品父母官亦高出一級,《孟子》雲:君為輕,民為貴,社稷次之……”

“萬曆東征倭寇,西平孛拜,南打播州,耗儘太倉銀一千餘萬兩!此不能謂之窮兵黷武,亦揚國威哉……然,嘉靖歲入太倉銀四五百萬,而藩王宗室祿米達八百餘萬!民有災荒、有賦稅、有服役、有當差……四方支應,而朱家子子孫孫無窮無儘,宗室虐民、殺辜……斑斑血跡不絕於史……唐太宗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幸得我大順奉天討伐,出師有名,明之亡,實亡於藩王宗室也!至萬曆始放出朱氏庶民,不取百姓,各自營生,然為時已晚矣!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能不警醒乎?”

賈琮學習四書五經之餘,翻遍前朝史書,諸如《明史》、《明實錄》、《嘉靖以來首輔傳》、《明史稿》、《明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經略》……這也是翰林必備的史學功底,而且,拿明朝來說事,借古喻今,托古諷今,也不用擔心現在的政治問題。

準備充分的賈琮,單是“藩王之論”,就洋洋灑灑一萬多字,引經據典,鴻篇巨製,史料翔實可靠,不知不覺,考生都已經交卷大半了,他才不慌不忙地開始寫關於“樂籍”的策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