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震驚全場(2 / 2)

然而,賈琮此刻筆鋒一轉:

“借問女郎何處來?含顰欲語聲先咽。

回頭斂袂謝行人,喪亂漂淪何堪說!

三年陷賊留秦地,依稀記得秦中事。”

雍樂皇帝撫掌稱讚:“起承轉合,這個轉,轉得好,了無痕跡,自然而然。”

丌詩軒此時才生出了一點危機感,而龔鼎慈眼神一淡,才打定主意,不想和他們爭鋒了,丌詩軒詩名本就勝於他,現在看來,賈琮才是真正的深藏不露。

短短幾句開局,時間、地點、人物,水到渠成,看不出雕琢痕跡,筆鋒一轉,就從一個女人,轉到女人口中的黃巢之禍了。儼然信手拈來,大家風範。

“君能為妾解金鞍,妾亦與君停玉趾。

前年庚子臘月五,正閉金籠教鸚鵡。

斜開鸞鏡懶梳頭,閒憑雕欄慵不語。

忽看門外起紅塵,已見街中擂金鼓。

居人走出半倉惶,朝士歸來尚疑誤。

是時西麵官軍入,擬向潼關為警急。

皆言博野自相持,儘道賊軍來未及……”

雍樂皇帝登基之時,早過了而立之年,如今又過了不惑,體質極差,眼睛慢慢不好使了,打開鏡盒,戴上眼鏡,問劉秉筆道:“你來給朕解解……”

“回主子,奴婢……奴婢學識淺陋……”劉秉筆汗顏。

“天殺的奴才!你們司禮監的人,太監、少監、秉筆、隨堂,都是有品服的!都是在內書堂由翰林教導,讀過書的,若解不好,你就去浣衣局,當一輩子苦差得了……”雍樂皇帝眼神森冷,任性使氣。

“主子,奴婢有了……”劉秉筆誠惶誠恐,飛快琢磨道:“這一句‘忽看門外起紅塵’,筆鋒再轉,實在是一波三折、一歎三詠……奴婢看來,足以比擬白居易之《長恨歌》、《琵琶行》……”

“……鄉園本貫東畿縣,歲歲耕桑臨近甸。歲種良田二百廛,年輸戶稅三千萬。

小姑慣織褐絁袍,中婦能炊紅黍飯。

千間倉兮萬絲箱,黃巢過後猶殘半……”

“……奈何四海儘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

避難徒為闕下人,懷安卻羨江南鬼。

願君舉棹東複東,詠此長歌獻聖公。”

對詩詞頗為喜歡的雍樂皇帝,等劉秉筆解釋完,不再稱讚,叫他捧上來,詩名是《仁華殿奉禦題作》。

丌詩軒、龔鼎慈早已經看得目瞪口呆,他們詩作也算不凡了,但要和白居易比,差得遠,誰想到賈琮竟然是詩中大才。

這個時空,除了賈琮,沒有人知道這首詩是韋莊的《秦婦吟》。

和白居易樂府詩齊名的《秦婦吟》,在賈琮前世那個時空,宋元明清就沒有出現過,大家隻知道詩名,不知道內容,直到現代,《秦婦吟》在敦煌出土,重見天日。

這個時空也是一樣,《全唐詩》中,沒有《秦婦吟》。

“你等退下吧,明日傳臚,自會知道名次如何。”雍樂皇帝提筆在題目上加了“黃巢”兩個字,顯然這首站在統治階級立場看問題的樂府詩,沒有觸怒他。

【注釋:數病齊發,這兩章倉促之中,寫得不好,抱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