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臘月,鎮上就很有過年的氣氛了。
家家戶戶不是在醃臘肉、灌香腸,就是在炒花生、炸圓子,唐家也不例外。
今年因為白素芬在市裡上班,沒法操持家裡這些事情,所以唐建國早早跟老娘說好了,讓唐老太幫著醃肉炸圓子,肉他們自己出,今年給爹娘的年禮比往年還多了兩成。
教師家庭的好處就是有寒暑假,兄妹倆的一日三餐和家裡的活計唐建國可以分擔大半,所以兄妹倆的寒假生活還算愜意。
早上起床,桌上已經擺好了熱騰騰的包子和稀飯,雙喜的搪瓷碟子裡盛著唐老太做的醬蘿卜和醬黃瓜,唐建國還給兄妹倆一人煮了一個雞蛋。
開胃的醬菜配暖呼呼的小米粥,蘇韻吃得十分儘興,當然要是再配上鮮香的茶葉蛋就更好了。
渡口鎮的供銷社裡可以買到茴香、八角這些調料,茶葉家裡也是有的,但用茶葉來煮雞蛋這種奢侈的事情,唐家暫時還不會發生。
蘇韻默默地舔了舔勺子,在“必須進城的十八個理由”中又加了一項:實現茶葉蛋自由。
吃完飯,蘇韻兄妹倆一個洗碗,一個打掃院子。唐建國去了爺奶家幫忙,今年過年兩家要用的炒貨、炸圓子、年糕、湯圓都要一起準備,老頭老太年紀大了,他得過去幫忙。
經過蘇韻這麼長時間的帶動,唐富民學習的主動性已經大大提高,像現在,他乾完了活,就知道回房去看書了。
唐建忠靠不住,唐建國無奈,還是輾轉托自己老同學才搞到市一中的內部複習資料,給兒子在家自學。
一中不愧是全市最頂尖的學校,人家高一學的內容,唐富民他們縣中高二才講到。不僅如此,有些知識點甚至唐富民見都沒見過,現在學起來頗有些吃力。不過他也知道這是好事,越是有實質性的差距,他才越是能得到成長,怪不得家裡那麼千方百計把他往市一中轉。
而蘇韻此刻,正捧著一份《人民日報》和《錦江日報》看。
《人民日報》是渡口中學給學校裡的老師訂的,放假期間,郵遞員每天都會給送到家裡,《錦江日報》則是他們家自己花錢訂的。
蘇韻告訴家裡人
,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推進改革建設,是百年難遇的機遇,他們不想錯過的話,就得緊跟時代步伐。
當然,她的原話沒這麼文鄒鄒,要簡單粗暴多了:“咱今天花五塊錢訂報紙,明年五百塊、甚至五千塊都能賺回來”。
這時候,唐建國一個月的工資是五十六塊,白素芬比他高一點,也隻有六十二塊,五百塊就是一年的收入了,五千塊更是想都不敢想。
不過,這一年多來,蘇韻說的每句話最後都做到了,她的腦瓜子也在白素芬調到市裡這件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家裡人對她的話還挺信服的。
此時,一篇題為《工傷工人風雨無阻賣餛飩,身殘誌堅再續小崗村奇跡》的報道吸引了她的目光。
這是《錦江日報》昨天的一篇文章,講的是錦江第五鋼鐵廠某位因工傷提前退休的劉姓女工,為了支撐家中的生計,起早貪黑在街道口賣餛飩事跡。
鋼鐵廠的工人每個月六十五塊的工資,在錦江市算是不錯的收入了,劉女工因為工傷無法再承擔崗位工作之後,單位給了她兩個選擇,要麼調離一線崗位去閒職部門,這樣收入就會大幅下降;要麼就領一筆傷殘補助提前退休,傷殘補助是一次性補助一千元。
她的丈夫是錦江石化工人體育館的保衛員,月工資隻有三十五塊錢,倆人有三個孩子要養。
劉女工是北方人,早年上大學到錦江市的,後來包分配就留在了錦江,白案功夫還沒丟掉,包的一手好餃子好餛飩。現在雖然斷了左手,乾精密的機械儀器活是乾不了,但包包餃子包包餛飩發些饅頭包子還是能行的。
於是,她果斷領了補助金,買了輛小三輪車,又打了幾條桌椅板凳,每天在花溪路口賣早點,她包的餛飩皮薄肉嫩、餡料新鮮、滋味一絕,不少上路過的人都願意吃一碗熱騰騰的餛飩去上班。
這小攤子也慢慢紅火了起來,現在她男人也辦了提前退休,天天在家裡給她打下手,陪她一起出攤。
記者最後總結道:這種永不言棄、力爭上流的精神正是我們現在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蘇韻卻看到了另外一點。雖說現在報紙上倒是都在提
解放思想、包產到戶,但正式文件上還沒有“市場經濟”這個說法。不過,民間的商品交易早就暗流湧動了,像李嬸那個去粵省的表弟不就是“倒爺”嗎?
既然這個劉女工可以在街道口擺攤,還上了《錦江日報》,被官方推崇,說明政策上已經有所鬆動,開了道做生意的口子。
但是,具體要符合哪些條件,要辦些什麼手續,才能搞個體戶買賣,這是蘇韻最關心的。
她小心翼翼地把這篇報道剪下來,用漿糊貼在她的剪貼本上之後,就開始著手給這篇報道的記者寫信。
對,不用懷疑,那個年代讀者和作者、粉絲跟偶像之間的溝通就是這麼直接,一封信就好了。
但這也是因為,那時候社會的流動性不強,每個人都是有單位和組織的,也沒隔三差五換個地方住的說法。
就在蘇韻奮筆疾書的時候,突然有人來敲門了。
“建國、建國在家嗎?”
“我爸去爺奶家了,您老有啥事?”蘇韻聽出了這是郵局看門王大爺的聲音。
“你媽打電話回來了,你們趕緊來個人接電話。”
蘇韻跟唐富民打了聲招呼,就裹著棉襖出門了,出門前還不忘抓把炒花生給王大爺塞過去。
一老一少頂著臘月的寒風,一路小跑回郵局。
蘇韻剛一接起電話,就聽到話筒中傳來白素芬那氣急敗壞的聲音。
這年代又沒有空調暖氣,郵局裡倒是有火爐,問題是人家爐子擺在值班室裡,是給值班人員用的,其餘大廳裡該怎麼陰冷就怎麼陰冷。
南方跟北方不一樣,雖然絕對溫度沒有北方低,但空氣濕度大,那冷風專往人骨頭縫裡鑽。
蘇韻聽著白素芬在電話那頭抱怨,冷得不停跺腳,心裡火蹭蹭蹭地往上冒。這火氣倒不是針對白素芬的——關於今年夏天唐富民沒有轉學成功,這裡麵還有段故事。
唐富民轉到市一中讀書這事,唐建國夫妻倆原本拜托的是唐建忠,唐建忠也答應了。甭管是因為占了哥哥調到市裡的名額愧疚,還是真心疼愛這個侄子,總是,他是答應了。
但是,後來卻沒辦成。上半年,白素芬一直心心念念想讓兒子去市一中讀書,直到暑假還沒動靜,她心裡就有
數了,想今年轉過去多半是沒戲了。
當時她就十分不高興,夏天回來看孩子的時候,還明裡暗裡刺過黃桂香幾句,黃桂香向來是個麵子能忍的,讓嫂子說幾句賠笑就把這事兒揭過去了。
後來,唐建國自己求爺爺告奶奶,求人幫忙打聽到一中轉學的規矩,開年之後還有一次機會,隻是要重新讀一遍高一下學期。
蘇韻勸父母,隻要能順利轉學,再讀一年也不是啥壞事,就當打基礎了,唐建國夫妻自家吐槽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但現在,白素芬聽到了一件足以讓她氣炸肺的事情。
“…說今年夏天,一中總共收了三個轉學生,其中一個就是咱們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