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 三十八 章(1 / 2)

高煦出門前告訴過紀婉青, 說他這兩日事兒頗多, 今夜大概很晚方歸,讓她好好歇息, 不要等他。

她如今精神百倍,肯定睡不著的, 揚聲吩咐門外何嬤嬤,說不許任何人擅闖後, 便專心處理眼前秘事。

紀婉青先取來紙筆, 將金箔上的小楷一一抄錄下來。

抄錄到最後一處的時候, 還有十來個不屬於皇後母子、臨江候府的其他人員。

其中一個,竟是清寧宮的粗使婆子,姓劉。

紀婉青一怔, 清寧宮籬笆紮得有多嚴, 她深有體會,要把人員安插進來, 簡直艱難至極。

難道父親預料以後奪嫡激烈, 肯定會涉及手握兵權的統帥,所以提前安排了?

實際上她想有點多了,紀宗慶欽佩皇太子,根本沒往這邊想過。這十來個其他人員,實際上是專門負責把消息傳遞出宮的, 畢竟皇宮大內, 總不能用飛鴿傳書吧。

而這劉婆子, 當初也是負責傳遞消息的, 隻是機緣巧合之下,她被調派進了清寧宮。紀宗慶當時想放著也罷,畢竟傳遞消息人手充裕,也不差一個。

這一放就是數年時間,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愛女竟然嫁入東宮,正好能用上。

對的,紀婉青如今想著,這劉婆子就在附近,是頭一個接觸的好選擇。

當然,這是後麵的事,如今說得早了。紀婉青抄錄完成後,便將金箔小心塞回兵書封皮封地裡麵。

這封皮封底顯然是特製的,偽裝性很強,方才她小心分開了其中一邊,抽出金箔,其他地方並無損壞,就是想著以後可以藏回去。

幾張金箔疊起來極薄,但卻非常堅韌,紀婉青很容易塞了回去,改日再重新粘好,就毫無痕跡了。

將銀簪子兵書重新放好,黃楊木小箱子收到牆角大填漆官皮箱底層木屜,她重新回到床榻上,重新拿起方才抄錄的名單細細端詳。

剛才抄的時候,紀婉青就發現一個問題。

臨江候府中的暗探特彆多,占了整體超過一半,涉及方方麵麵,有些還是管事。他們很深入隱蔽,有的甚至是延綿多代的世仆,父祖三代皆是眼線。

這肯定不是父親手筆,必然是她祖父早已安排下來的。

她猜測得不錯。

紀祖父立下功勳得以封侯,與嫡兄也頗為融洽,但他庶子出身,這麼一個能乾人,要說對臨江候府沒一點防備是不可能的。

他成長於臨江候府,數十年來,心腹肯定有的,一部分他沒帶出來,繼續藏匿在府中,探聽各種消息。

知己知彼,才能更安心不是?

這些人手,在紀祖父去世後,由紀宗慶接手。

後來,紀皇後正位中宮,她的野心很快便被紀宗慶知曉。

紀宗慶完全不認同,元後留下皇太子,太子殿下既嫡且長,雖年幼但一貫聰敏好學,皇後不該有非分之想。

靖北侯府與臨江候府觀念迥異,漸行漸遠。紀宗慶是繼皇後堂兄,以後是非必然不會少,因此,他開始往皇後母子身邊放下眼線,已備日後之用。

這並不難,因為當時皇後身邊的人,都是由臨江候府送進去的,他有不少心腹藏匿在侯府,這些積年世仆毫無疑點,使上一把勁,就成事了。

這些眼線一直待在坤寧宮,後來皇後膝下的二、三兩位皇子到了年歲,要遷往皇子所居住。於是,其中一小部分也跟過去了,成為魏王府陳王府的原始班底。

這些是第一批人,哪怕在皇子所不算很受重視,但兩位皇子封王開府,他們還是獲得了管事之職。

這就是金箔名單人員構成的緣由,一直由紀宗慶秘密掌握著。

等到後來,皇太子長成,入朝參政,果然賢能恭謙,有大才。紀宗慶欽佩讚歎,認為隻要太子殿下登基,王朝必然再度煥發生機。

好吧,他心裡其實很明白,昌平帝並不英明,好在還有一乾忠心能乾的保皇黨支撐著,王朝才沒有現出頹勢。

而在這個時候,靖北侯府已與臨江候府徹底分開,紀宗慶是中立保皇黨,拒絕參與奪嫡,人儘皆知。

他是紀皇後堂兄,不支持她,其實已經是隱隱擁護太子了。

這些惠及了紀婉青,正是如此,她這般敏感的身份進了東宮,還能有一席之地,皇太子還有機會對她和顏悅色。

她撫了撫紙箋,有些黯然。

這些人手眼線,本應該傳給她的兄長的。可惜兄長英年早逝,叔父無能,父親無處可托,最後隻得到了她的手上。

當初僅是舍不得兩代人心血的行為,如今讓紀婉青派上大用途。

這已是她立身倚仗。

不過當務之急,還是得先聯絡上這些人手,其他問題的延後再考慮。

紀婉青先把聯絡暗號牢記在心,然後再細細看了名單幾遍,將大小頭領以及他們的具體職務記下來。

事涉絕密,她不想留下痕跡,隨後便行至燭台架子,將抄錄好的紙箋置於其上。

紙箋燃燒殆儘,紀婉青揚聲喚了何嬤嬤進門,主仆二人湊在一起,如此這般低聲交談一番。

她教了何嬤嬤其中一個聯絡暗號,讓她先悄悄接觸清寧宮那個劉婆子。

*

太子妃如今接手的清寧宮內務,作為她的頭等心腹,何嬤嬤每天都會四處走走,代替主子巡視一番,她很容易便與劉婆子接上頭。

接頭很順利,劉婆子立即報告上去,暗探的首領第一時間做出回應,表示了對小主子接掌的欣喜。

這位暗探首領沒有待在坤寧宮,而是在禦花園當個灑掃太監,兼任了傳遞消息的小管事。他同時表示,如果小主子方便,他希望親自拜見。

這正合紀婉青的意,她也很希望見一見對方。

隻不過她現在病中,外麵也風大雪大,明顯不適宜突兀往外麵竄,隻能先等等。

紀婉青病情不重,兩天便好了大半,剛好天公作美,接頭成功次日,風雪終於停了下來。

天空放晴,何嬤嬤便勸一直待在屋裡“思索”的主子,出門走走,也好換換腦子。

紀婉青答應了。

她登上轎輿,往禦花園而去,下了轎後隨意走著。抬轎輿的大力太監留在原地,她身邊都是陪嫁宮人。

紀婉青走了半個時辰,見遠處梅花林開得不錯,便往那邊行去。

梅花林地處禦花園西隅,麵積不小,越往裡越偏僻。她穿過一株株虯結的老梅樹,走了一段,便將前方有一個六角小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