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霄號空間站。
這是華夏首個永久入駐太空的空間站,首個淩霄號核心艙,在20年發射,22年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後,淩霄號已經成型,成為唯一的在軌空間站,由華夏以一國之力完成。
俄國和平號核心艙,也在國際空間站退役解散後,選擇接入淩霄號。
淩霄號由華夏獨立製造,體量和空間,都比國際空間站小,暫時隻能容納3名宇航員常駐進行實驗研究。
3名宇航員過一段時間就會換人返回地麵,讓新的宇航員入駐研究。
現在入駐在空間站的宇航員中,有兩名華夏宇航員,一名為俄羅斯宇航員,此外,在還入駐了一個特殊的智能機器人。
淩霄號核心艙內,16立方的空間,不算狹小,容納三名宇航員,空間足夠大。
此時三人都在關注地麵傳上來的新聞。
神女號即將送來補給物資和一些實驗材料。
作為‘收快遞’的客戶,早在一個星期前,科學院空間研究所和行軍蟻集團達成合作時,他們就收到消息。
今天是神女號升空的日子,三名宇航員也在全程看直播。
費軍就站在屏幕前,手中抓著一個握力器。
在太空,運動非常有必要,防止肌肉退化萎縮,他平常抽空時,就會練一練。
他是空間站的首名入駐宇航員,也是多次上太空的功勳宇航員之一,目前在空間站,他就是最高的指揮員。
此時費軍也是有些緊張,又有些期待。
神女號不是航天集團的飛機,但是華夏企業的飛機,對他而言,這也是華夏強大的一種表現。
“神女號預計20分鐘後到達,我們要準備迎接快遞員了。”費軍看了看傳過來的數據和時間,開口說道。
“這架飛機看著太酷了。”羅夫斯基用者有些口音的中文說道。
羅夫斯基就是入駐進來的俄國宇航員,曾經在現已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常駐過,是他們三人中,空間活動經驗最豐富的一名老宇航員。
因為淩霄號是華夏的空間站,空間站所有的按鈕標誌,都是漢語。
為了更好交流實驗,掌握漢語是入駐淩霄號的最基礎條件之一,這裡的日常交流全部使用漢語。
“確實酷,對接後我們可以進去看看,地麵說,飛機上全是智能機器人駕駛員。”
柳煙雲也有些期待。
她是三名宇航員中,唯一一名女性宇航員。
雖然女性常駐太空,有時候會有些不便,但她依然堅持下來,表現出來的韌性,並不輸於兩名男宇航員。
“我有點迫不及待,小媧都沒那麼厲害。”羅夫斯基說道。
小媧就是入駐太空的機器人,利用行軍蟻集團智能機器人改造,寫入科學院研究成功的夏媧的智能核心,入駐空間站,有時候替代宇航員,完成一些比較危險的出艙任務。
“開始準備了。”
費軍放好手中的握力器,用手臂稍稍借力,朝核心艙的艙門飄過去。
20分鐘,很快過去。
神女號在靠近空間站時,速度已經調整到與空間站幾乎相同,腹部前方的對接口也露出來,正朝著空間站的對接口,緩緩靠近。
“準備對接……300厘米……準備對接……280厘米……”神女號搭載的人工智能,一遍遍重複目前的狀態。
屏幕上已經出現對接口的標識,正在不斷根據輕微的偏差調整。
指揮中心內,所有人都莫名緊張,雙手不自覺緊握。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
隻要對接成功,這次補給任務就完美成功。
“正在對接……100厘米……正在對接……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