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祈:為什麼連小娃娃寫字都寫那麼好QAQ~
九阿哥備受打擊,將宣紙收起來決定不要自取其辱,轉而教小孩兒背九九歌,這個不需要寫字,不會暴露他那慘不忍睹的狗爬字。
兩個人留在房間裡一點也不無聊,曹顒是個安靜的孩子,早上過來時被父親叮囑過要好好陪九阿哥玩,九阿哥沒有鬨著出去玩,還教他背九九歌,父親的擔心是多餘的,九阿哥分明是個容易相處的好阿哥。
曹寅如果知道他兒子這麼想,肯定會給兒子講他當年在宮裡當侍衛時的所見所聞,不是他誇張,九阿哥真的是宮裡最難伺候的阿哥,沒有之一。
太子爺夠受寵了吧,但是在這位爺麵前依舊得往後排。
九阿哥不隻有皇上和兩宮太後寵著,他還有個名為皇貴妃實為皇後的額娘,太子殿下對這個弟弟也寵的不行,這位爺身體不好,敢和皇上對著吵架,當年皇上不小心把他氣病了,那段日子就是皇帝在後宮都抬不起頭。
這小祖宗,難伺候著呢。
越受寵的孩子越不容易成長,九阿哥在宮裡那麼受寵,就算好幾年沒見,他也能想象出這孩子的性子和他當年做侍衛的時候無甚兩樣,而連生是他的長子,又天生不喜吵鬨,小小的孩子在他這個親爹麵前都喜怒不顯於形色,兩個孩子在一起,就算年齡差了五六歲,也是他兒子看上去更像兄長。
有事情做的時候時間過的飛快,很快到了午飯時間,胤祈和曹顒一起吃飯,吃完之後歇一會兒然後喝藥,於是又發現一個曹寅派兒子來陪他的原因。
不光他要喝藥,小連生也要喝藥,更重要的是,他喝一碗,小連生和兩碗。
這麼一對比,碗裡的藥似乎也不那麼難以下咽了。
話說小連生身體也不好嗎?小小年紀就喝那麼多藥的情況他隻在自己身上見過,但是這小孩兒看上去並不像帶病的樣子,難道是什麼他沒聽過的疑難雜症?
胤祈把碗裡的藥喝完,嘴裡含著蜜餞戳光球統,【前輩,你能掃描出來小連生身上的病症嗎?】
光球統沉默了好一會兒,最終還是選擇善意的謊言,【彆擔心,不是什麼大毛病。】
何止不是大毛病,那簡直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它掃描不出來這小孩兒身上的病症,但是他能掃描出來碗裡究竟是藥還是酸梅湯。
曹寅看上去濃眉大眼,怎麼還搞這種小動作,這是確定他們家傻崽看不出貓膩嗎?
哦,瞧這真情實感的模樣,他還真沒看出貓膩。
此時,康熙那邊,皇帝陛下聽到下人來報,說九阿哥乖乖的把藥全喝完了,挑了挑眉朝曹寅炫耀道,“朕怎麼說來著,小九雖說嬌氣了點,但是待底下的弟弟妹妹向來極好,讓他看到連生喝兩碗藥肯定心疼的不行,這一心疼,就不覺得自己的藥苦了。”
曹寅早習慣了皇帝私底下沒個正行的模樣,如果納蘭容若在,他們倆還能互相訴苦,這次容若留在京城沒有隨駕出京,隻有他自己承受皇帝的厚愛,他是真的有點撐不住。
宮裡的阿哥格格們是九阿哥的弟弟妹妹,他家孩子何德何能,怎麼能和阿哥格格們相提並論?
還有,看您這安排的熟練程度,用這法子騙九阿哥多少回了?
*
聖駕在江寧停了小半個月,康熙接見了許多大臣,還換了便服帶著胤祉胤禛去外麵親自感受百姓的生活如何,江南富庶,自從官道通常,商賈來往便利,外出經商的人越來越多。
商賈不隻著眼於陸上,搭船出海的也越來越多。
父子三人帶著侍衛在外麵溜達了幾圈,然後就準備離開江寧,天氣越來越暖和,馬上就到雨季,再不巡視河道,等下了大雨再巡視就來不及了。
黃河對中原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遠古開始,這條大河就養活了無數人,同樣也吞噬了無數人的生命,曆朝曆代,治理黃河都是重中之重。
明朝末年戰亂頻繁,河堤多年失修,洪澇災害頻發,到了康熙繼位的時候,黃河幾乎年年都要成災。
黃河淮河沒法合流入海,運河也受到波及,漕運受到阻礙,影響的不隻有河岸兩邊的百姓,更是全天下。
在大家夥兒收拾好東西要離開江寧的時候,胤祈終於克服了水土不服,可憐的九阿哥好不容易隨駕來了次江南,愣是在織造府中一次門都沒出過,簡直是聞著傷心,見者落淚。
康熙要巡視運河,車隊沒有按著來時的路回去,而是繞到運河,順著河道前行。
外麵悄無聲息開始下雨,胤禛拉上簾子不讓風吹進來,不緊不慢的給弟弟們講曆朝曆代都是如何治理黃河的。
在傳說中的上古神話到春秋戰國,治水基本采用的都是“疏通為主,圍堵為輔”的策略,大禹治水便是如此,沿著低窪的地勢,動用大量人力開挖河道,讓黃河沿著既定水道順勢進入大海。
孟子有言,“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所謂的“道”,就是利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律對黃河進行治理,這法子在當時效果非常顯著。
但是後來人口越來越多,住在下遊的百姓苦不堪言,一旦遇到黃河決堤,身家性命就都保不住,於是,治水又變成了圍堵。
所謂圍堵,就是指沿著黃河流經的河道兩岸,修築起堅固的堤壩。
黃河是條非常難纏的河,曆年來頻繁改道,修築堤壩也要追著河道跑,不過儘管修堤很麻煩,但是用處也很明顯,至少黃河決堤的次數少了很多。
東漢永平年間,黃河在河南地區發生決口,導致河道南移,兩岸無數百姓葬身魚腹,漢明帝派王景到河南治水。
王景到河南後對黃河決口進行了詳細的勘察,最後拿出了治理方案,分彆是疏通河道、修築堤壩、建立水門等措施。其中,最要緊的就是修築堤壩。
因為黃河攜帶泥沙量特彆大,已經形成了“地上河”,而進入汛期後,黃河水量暴漲數十倍,泥沙量也相應劇增,如果按照以前的堤壩形式進行修築,不僅勞民傷財,而且進入汛期後又將重蹈覆轍,徒勞無功。
因此,王景決定修築雙重堤壩,將黃河水從內堤的上遊水門放出,經過外堤的阻擋,再從下遊的水門中回流到黃河中。
這個工程雖然繁瑣,耗資巨大,但它的好處卻是能將黃河所攜帶的泥沙大量堵截在內外堤之間,這樣一來,既加固了堤壩,使之更加牢固,又延緩了泥沙堆積而抬高河床,對“地上河”情況有一定的緩解。
正是王景、王吳等人的這個創舉,讓黃河在之後800多年的歲月裡,都沒有發生過重大決口,河道也保持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中,可謂是利在千秋。
兩漢開始大規模治理黃河,此後黃河一直安生了八百多年,直到宋朝開始,胡亂治理不顧後果,徹底將之前的局麵給打破。
之前的朝代治水是保住百姓,宋朝治理黃河是為了將黃河打造成天險,為了形成抵禦外敵的軍事天險,百姓的死活似乎並不重要,結果有害無利,還為禍後世。
後來金攻宋,天險沒能起到作用,反而大壩決堤,沿河全部變成了汪洋。
壞口子一帶打開,再想治理就難了。
胤祈聽哥哥講的出神,他的資料庫中有很多天災人禍的資料,但是之前他隻覺得那些是單純的數字,和他沒有關係,但是現在聽哥哥講,心裡堵堵的難受的緊。
那些數字在他看來隻是數字,大災真正發生的時候,那些數字都是活生生的人命。
這樣的話,他們現在應該很需要治水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