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官家說請陳郎中將秘閣樓下諸位要說的言語寫一個劄子來,他會與太學那邊送來的劄子一起批複。”秘閣三樓之上,內侍省大押班藍珪俯首相對秘閣中諸人。“然後就是請諸位稍安勿躁,與太學的諸位一起早些回去工作讀書吧……不要給宰執們添麻煩,更不要擾亂秩序,大江南北、中樞地方,多少軍國重事都得認真去做才行。”
“臣知道了。”陳康伯微微頷首,卻又正色再問。“請問藍大官,官家隻此一言嗎?”
“是。”藍珪當即頷首。
陳康伯見狀,居然隻是點了點頭,便不再言語。
倒是趙鼎,實在是撐不住,卻又主動插嘴:“藍大官,敢問官家此時在何處?做何事?”
“不敢瞞趙相公,適才這裡鬨出動靜的時候,官家正在魚塘邊上的石亭內作圖……”藍珪沒有絲毫遲疑,即刻做答。
“作圖?”趙鼎怔了足足數息方才茫然相詢。“作什麼圖?”
“做《禹跡圖》與《華夷圖》。”藍珪認真解釋。“這幾日官家都在作這兩幅圖……”
“可是裴秀、賈耽二位的那兩幅名圖?”趙鼎再度怔了怔才有所反應。
這不怪他,而是趙官家那邊的訊息著實讓人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實際上,莫說是趙鼎,秘閣中的其他人幾乎都有那麼一點恍惚之態。
須知道,《禹跡圖》乃是偏重水文山脈的地理圖,而《華夷圖》則是偏重於行政區劃的地理圖,前者出自西晉裴秀,後者出自唐時賈耽,乃是這年頭公認的地理範圖,屬於那種這些文官大臣一聽就頭疼的專業高端專業知識範疇。
“正是。”
藍珪誠懇相對。“這件事其實起於靖康之前,彼時太上道君皇帝下了旨意,著人按照裴、賈二位的舊圖,重作《禹跡》、《華夷》二圖,準備收於秘閣,再石刻起來,然後列於長安碑林,外加明道宮、洞霄宮等各處的……”
眾人聽到收於秘閣四字,也是忍不住一起看了看空蕩蕩的周圍。
“結果,到了靖康大變時,這兩幅圖原本已經完成,石刻也已經做好了九成九,隻是沒來得及寫碑陰罷了。不過,也正是為此,秘閣為金人索求時,這二圖因為有石刻,算是免遭於難……”藍珪不慌不忙,卻是繼續解釋了下去。“前幾日,官家聽聞諸位在秘閣中日常會議,問起相關圖書雜物,卻才在延福宮角落找到了兩塊石碑,便專門取來立在石亭外觀摩。但不知為何,官家一看之下,直接說這兩幅圖細致的地方極為細致,可在京東、遼東處卻失真太多,黃河上遊西夏那邊也有些偏頗,廣西、南越處更是荒誕,故意放大長安、洛陽、東京一線同樣可笑,便要親自補正……然而不知道為何,這兩幅圖卻是越補錯處越多,如今已經細細補了四五日了。”
秘閣中的眾人再度麵麵相覷,卻是不知該說什麼好了……能說什麼呢?
非要說,不是不能說,恰恰相反,能說的地方太多了,畢竟處在這個敏感時刻,這位官家不管做點什麼事情都是要引人遐思的,《禹跡圖》、《華夷圖》當然可以引申出許多意思,比如九州全、天下一什麼的;而官家打聽秘閣收藏也能看出來一點東西,最起碼說明官家對這邊是了如指掌的;而京東、遼東‘失真’什麼的,更是可以有許許多多的解讀。
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就不覺得趙官家有那個本事可以去補這兩幅圖,反而認定了這位官家指桑罵槐的意思更多一些……但問題在於,眼下秘閣這邊都到了差點鬨出政變的地步了,那些東西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關鍵是,趙官家終究表達出了不希望亂象影響到朝政運行的態度,這多少讓人鬆了一口氣。
實際上,隨著藍珪絮絮叨叨將兩幅圖的破事說了一圈,接下來,呂好問、趙鼎、張浚等人親自帶著藍大官與陳康伯一起下樓,卻是很輕易將樓下原本沸騰之態給安撫了下來。
便是陳康伯也抱著那個靴子微微躬身,直接回去了。
隨即,太學生那裡在得到旨意並上交了奏疏後也各自散去,一場暴動登時消弭於無形。
然而,表麵上的順理成章並不能遮掩住下方的暗流湧動……突如其來的一場請願,而且還是秘閣與宣德樓同時發動的請願,再加上後來陳康伯公開發出了政治宣言,早已經形成了類似於政治暴動的既定事實,不能因為後來官家遣人安撫了下去,就能無視掉它的巨大政治含義。
隻能說,經此一事,官僚士大夫內部的主戰派力量彰顯無疑,而且他們還跟最上方的趙官家形成了遙遙呼應之態,讓許多人不得不為局麵感到焦慮。
而其他人暫且不提,隻說這日晚間,都省相公趙鼎回到家中,左思右想,卻是坐立不安,一時再難維持宰相風度……不過很快,他便收到了一個讓他覺得有些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邀請,然後即刻趁著暮色便裝出行應約去了。
無他,樞密使張浚難得邀請自己老友趙鼎過府一敘。
且說,趙鼎、張浚,外加此時在關西的胡寅,乃是昔日靖康之變裡逃到太學中躲避戰亂的共患難交情,然後又同時在明道宮官家墜井危機中窺得際遇,繼而入了官家眼,依次飛黃騰達起來。
然而,等到眼下時分,三人都已經算是位極人臣,卻又很難再有昔日那般共食一盤薑豉的坦蕩與親密了……甚至按照坊間言論,趙張二人早已經是分庭抗禮,不死不休之態。
當然,這就有些無稽了,二人最多是對立,距離靖康前那種黨爭還是差了許多的。
而且說句良心話,此番情形,?未必就是所謂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很大程度上是三人抓住了天機,一朝來到這個位置後,想要繼續交心也顯得艱難……因為到了這份上,誰沒自己的一批人?誰沒自己的一點政見?誰沒自己那一點留名青史的野望?
而人跟人之間怎麼可能沒有不同看法和做派,一旦產生分歧或者結構性矛盾,聽誰的?
當然了,不管如何,這一次的議和風波,卻是讓二人再度風雨同舟了。
“今日的事情元鎮兄怎麼看?”二人畢竟是那般交情,私下見麵,卻也沒有多餘客套,張浚直接在自家院中葡萄藤下擺上涼茶,驅趕了仆從,然後便開門見山。“官家到底是何意?”
“我也在想此事。”趙鼎當著張浚的麵,再無白日宰相風度,卻是氣喘不停,明顯有惶然之態。“今日這事斷不是官家所為,十之八九是那些人自己串聯,最多有王庶、陳公輔、胡安國之流稍作推波助瀾……”
“其實這裡麵也有愚弟的三分放縱。”張浚忽然插嘴,倒是實誠。“我雖沒有參與,卻也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都說了,今日事情的要害不在今日事情本身上,你便是在後麵有些鼓動也不關咱們現在的言語。”趙鼎連連搖頭。“今日的要害是說,京中官僚士人中主戰者畢竟是少數,可陰燃到今日還是成了火燒連營之勢,而軍中,尤其是東京周邊準備,乾脆多半是兩河人,斷沒有這邊鬨起來,而軍中卻如此安分的道理?胡世將今日所提,其實已經晚了。除非……”
“除非官家早有調度與言語,否則我也想不到彆處去。”張浚接口言道。“還有今日官家隻遣一藍珪過來便輕易按下了這番暴動,更有那日石亭中的言語,可見官家心意已決,而且注定要有所為……元鎮兄,不瞞你說,我已經手足失措了!”
“誰不失措?!”趙鼎連連搖頭,卻又端起涼茶,咕嘟咕嘟灌了一大氣下去。
“元鎮兄,我主戰,你主守;我年輕,你年長;我掌樞機,你掌天下庶務;我望北伐而成葛公名聲,你望輔佐中興得王導事業……可到今日,卻是要吳越同舟才對。”張浚長呼了一口氣,然後正色起來。“現在是在我私宅,周圍一個仆從都沒留,你先說還是我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