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獲鹿(1 / 2)

紹宋 榴彈怕水 13998 字 9個月前

建炎十年正月十六,正是初春時節,這一日,宋軍派出了成建製大部隊向井陘方向發起了試探性攻擊。同時,太原周邊集結的大軍中也開始有部隊以稍緩的速度陸續拔營向東。

這個動作背後的戰略意圖,不言自明。

且說,或許從矯情的趙官家,從戰前太原前線那些思慮重重的文武高層來看,下定決心邁出這一步還是非常艱難的……什麼東蒙古的立場,什麼金國騎兵野地聚攏後的戰鬥力暴增,什麼金國哀兵之勢可能促成決戰迅速而猝不及防的爆發,包括趙官家本人對戰後的考量,呂相公帶著病體從臨汾趕到太原催促……這些都是值得敘述和討論的現實經曆。

整個事情,是有一個所謂煎熬與克服過程的。

但實際上,從宏觀角度來說,從後方官僚、士民,從中下層軍官、士卒,從對麵的金人,從剛剛抵達大同不久的同盟援軍的角度來看,趙官家和宋軍主力的進發,反而是毫不遲疑、毫無間隙,以至於讓圍觀者感到窒息般壓力的那種。

原因很簡單。

首先,自然是趙官家的遲疑與掙紮出現在了必要戰事間歇期與整備期內,就好像洗茶杯雖然花了很大功夫,但一開始就是在燒水的時間段裡去洗的茶杯,沒有耽誤後來的正事。

其次,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太原城的陷落過程實在是過於驚人。

現在回過頭去看,從打通雀鼠穀後,趙官家與以及河東路大軍的進軍速度、分割包圍速度、破城速度,還有部隊四麵八方的挺進規模、後勤準備,哪怕是不考慮那場堪稱神話一般的破城過程,也依然給人一種震動人心的感覺。

說白了,當極少數人開始迅速考慮破城後很可能出現的野地決戰時,其餘所有人,包括敵人和盟友,依然沉浸在那場注定要從方方麵麵載入史冊的兩方向破城表演裡。

實際上,如果將來要討論這場戰事,可能會將太原城和元城的攻陷放在一起,視為北伐的第二個階段,視為同一場戰役。而在這場戰略意義非凡的戰役裡,宋軍在兩個方向同時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使得金軍喪失了整個河東地區,並進一步喪失了隨後的戰略選擇權,被迫進入宋軍預設的單戰略軌道之中。

“所以說,合不勒汗本身並沒有抵觸我們的心理,而是他根本無法對東蒙古諸部做到令行禁止?”這日下午,空蕩蕩的中軍大帳中,趙玖若有所思,似乎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是。”

得知出兵消息後被吳玠要求急速馳回的仁保忠不顧自己車馬勞頓,當即在座中捧著溫鹽茶、抹著汗解釋。“按照我們此行探聽的消息,東蒙古內中,如今地位最高、部眾最廣的當然合不勒和他的堂弟所領的孛兒隻斤-泰赤烏一係部落,但如蔑兒乞部也很強盛,兩大派係在東蒙古一直隱隱對立,隻不過是因為金國崛起才不得已捏合在一起……”

“所以這次是蔑兒乞部私通金人,而合不勒根本無法控製?”

“不是。”仁保忠也有些無奈。“據吳都統與臣一起查問猜度,私通金人的應該是塔塔爾部……但也不確定,本身就不好說是有私通金人的部眾,或許真是金軍撤退太快,東蒙古進兵不及,隻能說塔塔爾人是通金可能性最大的一家。”

趙玖怔了一下,明顯是消化了一下信息,然後才反問:“塔塔爾部難道不是金人為了對抗東蒙古,人為捏合的邊境部落嗎?”

“是。”仁保忠愈發無奈起來。“但是金人之前為了示好合不勒汗,有將塔塔爾部極其領地部眾儘數轉送給了東蒙古的動作。”

“合不勒就要了?”趙玖徹底無語。

“好讓官家知道,合不勒沒那麼蠢。”仁保忠真心覺得口乾舌燥。“但是合不勒借著金興遼亡之反覆,到之前宋金的走私貿易,其部在草原大舉擴張,擴張之後按照傳統與其堂弟俺巴孩分了帳,俺巴孩居南,其部漸漸強盛,改稱泰赤烏部,勢力漸漸不弱於合不勒本身的孛兒隻斤係……兩家是一體不差,俺巴孩是合不勒最大的主力也不差,但畢竟變成了兩家……”

“朕猜猜。”趙玖忽然在上首冷笑一聲。“塔塔爾人是金國扶持的小部落捏合而成,自然在草原東南邊境,素來也是俺巴孩和他的泰赤烏部負責對付。而如果轉入東蒙古,他們必然要成為俺巴孩和泰赤烏部的直接附屬。俺巴孩其實也沒有要跟大宋翻臉的意思,而且也知道塔塔爾人注定要跟金人千絲萬縷斷不開,但是反正天塌下來有合不勒頂著,他樂的少流血,順便擴充自家勢力,所以就直接納下了塔塔爾人,而合不勒也沒法子為這個跟他堂弟翻臉……是也不是?”

“是。”仁保忠趕緊在座中低頭。“官家聖明,明見萬裡。”

“狗屁明見萬裡。”趙玖收起笑意,整個人都不好了。“朕最怕的就是這種沒有壞心眼,可說成敵人就成敵人的原始部落,能辯不能為,什麼亂子都能惹出來……”

仁保忠一時不敢答,而此時帳中隻有劉晏往下區區幾名侍衛,所以帳中一時沉寂。

“無論如何,東蒙古人裡麵都有塔塔爾部做金人內應,是也不是?”趙玖等了片刻,示意仁保忠將一杯鹽茶喝完後,這才重新追問。

“嗯……是。”仁保忠明顯猶豫了一下,卻在抹了下嘴後給出了肯定回答。

“吳晉卿怎麼決斷的?”趙官家繼續追問。

“吳都統說,官家既然決意出兵,他便按照之前吩咐,從速從嚴處置……臣來之前,吳都統已經發出信函,要求合不勒汗三日內將軍中塔塔爾部儘數處置了。”仁保忠絲毫不敢停。

“處置了之後呢?”趙玖微微蹙眉。“便帶東蒙古剩下援兵南下?”

“不是。”仁保忠終於咽了一口口水。“是不管東蒙古如何處置,或者不處置,他都會留一部守大同,監視東蒙古;再留一部守雁門關,為鎖鑰;然後帶著契丹人、西蒙古諸部,還有王郭兩位副都統的兵一起回太原來,絕不耽誤大戰……這便是吳都統讓臣先回來說給官家的意思。”

趙玖終於點了點頭,似乎很滿意這個處置方法,但很快卻又一聲不吭在座中陷入到了第二次沉默,似乎是在思索什麼。

另一邊,仁保忠喝完了鹽茶,彙報完了要害,卻依舊有些氣喘籲籲的感覺,似乎有些緊張。

這也是難免的,須知道,這次大同那邊的事情,又一次讓仁保忠有了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心態,因為他又一次感受到了數年前西夏滅亡時的那種惶恐。

這種惶恐,不是具體什麼背叛,什麼處置引發的,而是說在上位者一層一層的不在乎中,許多人的命運就被決定了。

平心而論,這一次東蒙古軍中的那些塔塔爾人,或許是內通了金人的,但或許並沒有,真的很可能就是金人撤的太快沒趕得及。

但吳大不在乎。

那些隨軍的塔塔爾部眾,足足兩三千人,很可能會因為吳大的一句話就遭遇到全員覆厄的命運,很多邊境上的所謂塔塔爾部族,也會因為這件事情陷入到滅頂之災中。

而再往上一層,則是無論合不勒和他的堂弟如何處置塔塔爾部,那些塔塔爾人無論是生是死,也都無法改變東蒙古諸部將被隔離在這場大戰的現實,他們再怎麼掙紮和補救,都無法改變合不勒與東蒙古失去了大宋軍事信任這一事實。

同樣的道理,再往上一層,來到在眼前這位不忘給自己賜座賜鹽茶的和善官家這裡,怕是整個東蒙古部眾的命運,都要因為一些潛在的可能性,因為一次誤會,因為這位官家的一絲念頭,在戰後被徹底改變。

這種事情,仁保忠見過一次的,上一次,這位官家因為要取得對河東攻擊時的形勝之地,就輕易選擇滅亡了西夏……而在以開墾過度破壞水土的理由滅亡西夏後,寧夏那裡為了儲備此次出兵的軍糧,灌溉麵積反而更大了。

“仁卿……仁卿。”

“臣在。”仁保忠回過神來,驚出一身冷汗,卻是趕緊起身應聲。

“且坐。”

“喏。”

“西蒙古怎麼說?”

“西蒙古還好,忽兒劄胡思汗隻是個混人,而西蒙古諸部正如臣之前所言,因為處於西遼與大宋之間,內中也多受西遼八部影響,根基上還是穩妥的……隻是此番官家讓脫裡回去後,脫裡上躥下跳,多有狐假虎威之態,拉攏了好多其父直屬部眾,似乎稍有不妥。”

“便是如此,混人也留不得。”趙玖忽然出言,顯得莫名其妙。

“官家說的是……”仁保忠也絲毫不停,趕緊附和。

“契丹呢?”

“契丹更是妥當……雖然彼輩曾放任忽兒劄胡思汗劫掠大同,有試探之心,但耶律餘睹本就是一個驚弓之鳥,情知將來陰山與他的長久還是在大宋,有此作為反而合情合理。”仁保忠繼續言道。“這件事是梅學士負責的,他在大同不過兩三日,竟與一群契丹人宴了七場,做了**首詩詞……”

“這倒無所謂了。”趙玖嗤笑一聲,確認契丹人沒問題後就趕緊打斷了對方。“本就是讓他去做這個的。”

“是。”仁保忠愈發小心。

而中軍大帳也在此時第三次陷入沉默……因為仁保忠的彙報理論上已經完成了。

“仁卿身體還好嗎?”稍作片刻後,趙玖看著對方若有所思。

“臣雖年長,猶能披甲馳馬。”仁保忠一驚,再度站起。

“不用你來披甲馳馬。”趙玖終於哂笑以對,卻沒有讓對方再坐下的意思。“朕是想說,你在朕身側也有數年,參讚軍務與邊地政略,多有功績。而此戰若能成,那不管北麵邊境推到什麼地方,總要有一個沿著邊地設置的新路……朕不是說燕山路,乃是說要以大同為核心,統攬周邊州郡,參與陰山事務、蒙古事務,大概相當於遼國之前的……”

“西京道。”仁保忠終於沒忍住提醒。

此時此刻,之前的什麼思慮、什麼膽怯、什麼驚惶,全都沒了。

“是,西京道。”

趙玖若有所思。“仁卿跟著朕許多年了,知道朕不是那種喜歡許空話的人,大同路也好、西京道也罷,朕覺得,卿家才是最適合做這個新路首任經略使的……因為你是近臣出身,肯定能了解朕的心意,不會辦錯事。”

“臣……”仁保忠腦中幾乎一片空白。

“而且,這個路中大部分領地一開始多是不能實據的,部族也太多太混亂,該拉攏拉攏,該融合融合,該壓製壓製,你也算是經驗豐富。”趙玖沒有在意對方的反應,而是自顧自繼續分析道。“何況仁卿還是黨項族,乃是早幾十年便聞名天下的黨項豪傑,雖說朝廷反對族裔分劃,但有些事情也算是曆史遺留問題,咱們君臣不必遮掩,你作為黨項人標杆,也該有個實權使臣的經曆,好讓黨項人歸心。朕甚至想過,若你能漂漂亮亮把大同路的事情處置好了,再回來補一任尚書都是可行的……但卿家的年紀著實讓朕有些擔心。”

“官家。”仁保忠好不容易等到對方話語告一段落,卻是直接在帳中俯首跪地,一時涕泣。“臣能為官家分憂,便是粉身碎骨也渾然不怕,區區年邁何足掛齒?為了官家,臣還能再乾十年!”

趙玖點了點頭:“仁卿願意便可……且歇一歇,等朕和呂相公商議了,便給你正式旨意,你就直接回大同。”

仁保忠怔了一下,然後心中陡然醒悟——他終於知道為何吳玠要將自己這個老頭子遣回來報信了!這可是一個天大的人情!

然而,雖然醒悟,仁保忠麵上卻絲毫不顯,隻是愈發嚴肅:“官家既選了臣為大同路經略使,臣必然竭儘全力,報效官家信重。”

“時勢如此,此時正需要一個這麼與內地使臣不同的經略使,偏偏仁卿就在跟前。”趙玖幽幽歎氣。“所以,也可以說是時代和國家選擇了仁卿,還請仁卿同樣不要負了時代與國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