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2)。望西都,意躊躇。(3)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4)。興,百姓苦;亡,百姓苦(5)。
注釋:
(1)山坡羊:詞牌名,宋世祖精通音律,此為趙玖自創新曲。
(2)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湧澎湃。怒:指波濤洶湧。
“山河”句:外麵是山,裡麵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表裡:即內外。
(3)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裡不平靜。
(4)傷心:令人傷心的事。秦漢經行處:秦都城鹹陽和西漢的都城長安都在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麵。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
(5)興、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創作背景:
建炎三年初夏,趙玖剛剛結束三年的流亡生涯回到舊都不久。零距離體會過民間疾苦的趙玖與公相呂好問討論並批判了宋神宗時的宰相文彥博一句爭議頗大的話“陛下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認為“天子當與百姓治天下”。並在兩日後,委托呂好問將此詞轉贈於時任關西製置胡寅。
解析:
全詞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湧的黃河。一個“怒”字,寫出了黃河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第三句寫潼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同時也定下了全篇悲涼的基調。
第二層(四至七句)。“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長安,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唐大帝國的國都,曆代有多少勵精圖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多少無道的昏君,在此濫施淫威,虐殺人民,成為曆史的罪人。黎民百姓又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多少血汗!這就是作者“意踟躕”的原因和內容吧!
“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曆史的陳跡。秦皇漢武的無數殿堂樓閣,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曾經盛極一時的秦漢王朝,在人民的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樣。這字裡行間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曆代王朝的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曆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篇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評價:
《山坡羊?潼關懷古》同樣是趙玖的代表作,他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政治抱負與偉大人格,故而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推崇。
作者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裡行間中充滿著曆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興,亡”兩句,作者從自身經曆出發,冷峻的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亡也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彆。靖康前大宋豐亨豫大的繁榮背後,是統治者無儘的貪婪與奢靡,以至於在富庶的江南都引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而靖康後的戰火更是焚儘了人民最後一絲生機。作者從對曆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詞的一個十分精辟的總結。
用曆史的眼光來看,趙玖可能是所有帝王中最特殊的的一個。國家破滅之際,流落民間嘗遍艱辛的公子王孫有很多,而又重新支撐起國家的卻隻有他一個。可以說,墜落雲端的經曆促成了趙玖的蛻變,而當他再次回到舞台中央時,就已經成了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對百姓生活感同身受,唯一一個將百姓的痛苦與自身聯係在一起的,這種看起來似乎不太“合格”的封建統治者。縱觀曆史,王侯將相愛護百姓的言語有很多,在此之前最著名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這依然是統治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民眾,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統治的穩固。唯獨趙玖的興亡二句,真正從百姓視角出發,道儘了底層人民的痛苦。一如魯迅所言,國家的興衰於百姓而言,也隻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區彆,所幸當時的人們遇到了趙玖,亂世很快被終結,人民得以安居。更難能可貴的是趙玖做到了身體力行,他在宮城之中養魚種桑自給自足,宮中用度也是曆朝曆代最低。終北宋一朝,皇室子弟都需要親自耕種一小塊土地,這也使得農桑活動演變成禮儀性質之前的幾位皇帝對稼穡之艱難有一定了解,能夠合理的征收賦稅。
《山坡羊》為趙玖自創新曲。靖康前,趙玖身為徽宗庶子,本無政治前景。因生母出身卑微,自身也不受徽宗重視。故而趙玖學習音律,既是為了遠離朝堂不被當時的太子,後來的欽宗所忌,也是希望能獲得精通音律的徽宗青眼,以期改善自身的處境。但為爭寵而學習的音樂,最終歌頌的卻是人民,恐怕這也算偉大帝王與亡國之君的不同之處吧。
宋世祖詩詞鑒賞四
《摸魚兒》(1)
宋趙玖
更能消、幾番風雨(2),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儘日惹飛絮(3)。
長門事(4),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5)?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6)!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7),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注釋】
(1)摸魚兒:詞牌名。
(2)消:經受。
(3)算隻有殷勤:想來隻有簷下蛛網還殷勤地沾惹飛絮,留住春色。
(4)長門:漢代宮殿名,武帝皇後失寵後被幽閉於此,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陳皇後,時得幸,頗妒。彆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萬,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後複得幸。”
(5)脈脈:綿長深厚。
(6)君:指禍國之人。
玉環飛燕:楊玉環、趙飛燕,皆有禍國之名。
(7)危欄:高樓上的欄杆。
【創作背景】
此詞做於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春,金軍第一次南侵退兵後。
此時,危局中的南宋獲得了喘息之機,南宋朝廷卻並沒有加以珍惜,反而徽欽二帝又起齟齬,朝堂之上紛爭不斷,一年之內先後竟有二十六人登上宰相之位,卻無一人做出有效的抗金布置。而趙玖因自請入金營為質並立下大功,獲得了一定的聲望,卻也因此受到了欽宗趙桓更大的猜忌,不得不遠離朝堂。此時的趙玖眼睜睜看著危機愈發嚴重,卻無力改變,心中苦悶無法明說,於是便創作了這首《摸魚兒》
【賞析】
還經得起幾回風雨,春天又將匆匆歸去。愛惜春天我常怕花開得過早,何況此時已落紅無數。春天啊,請暫且留步,難道沒聽說,連天的芳草已阻斷你的歸路?真讓人恨啊春天就這樣默默無語,看來殷勤多情的,隻有雕梁畫棟間的蛛網,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飛絮。
長門宮阿嬌盼望重被召幸,約定了佳期卻一再延誤。都隻因太美麗有人嫉妒。縱然用千金買了司馬相如的名賦,這一份脈脈深情又向誰去傾訴?奉勸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難道你們沒看見,紅極一時的玉環、飛燕都化作了塵土。閒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樓憑欄眺望,一輪就要沉落的夕陽正在那,令人斷腸的煙柳迷蒙之處。
【評價】
本篇作於靖康元年(1126年)春。時趙玖18歲。在做了多年的富貴王爺之後,瀕臨亡國的危局促使趙玖的思想發生轉變,開始為國家的前途考慮。金軍第一次圍城期間,趙玖自請入金營為質,有禮有節的還擊了金人的蠻橫無禮。趙玖的表現贏得了金人的尊重,卻也讓一心苟合的南宋君臣顏麵無光,作者反而因此遭受排擠打擊,扶危救亡的壯誌無法施展,收複失地的策略不被采納。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鬱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麵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以“春”比喻抗金的大好時機,寫惜春、怨春、留春的複雜情感。詞以“更能消,幾番風雨”起筆,表麵上是為春花而發,實際上卻是擔憂危機中的南宋還能承受多少打擊?原本宋金之間的力量對比並非沒有一戰之力,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得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這中間雖有幾次戰機,結果均因投降派的告密而失敗。抗金的好時機轉瞬即逝,“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複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嗬!“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顯示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它象征著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歎。
而麵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待斃。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這兩句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表麵上寫的是“惜春”,實際是向朝廷直言進諫:隻有堅持抗金才是唯一出路,否則東京城裡的“芳草”隻有凋零一條路了。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儘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色難留,勢在必然,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作者的努力與疾呼,也隻不過如“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征春天的“飛絮”,保有一絲抗金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複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後長門失寵自比,“峨眉曾有人妒”表明自己屢遭冷遇,不得重用的現狀。“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誌的當朝者,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閒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淒迷景象,描述著南宋朝廷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征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鬥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彆具一格的詞風。表麵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曲折儘致。
從寫作手法上,作者創造性的用婉約詞的手法做出一首豪放詞,而且從兩個角度分析都屬於極佳的作品,開一代先河,極大的拓展了詞的寫作範圍。同時也體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
而從內容上看,《摸魚兒》是趙玖第一首言之有物的作品,作者一改往日綺麗柔靡的詞風,開始反映時事。其中所蘊含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深刻沉重,明顯是長期思考後的結果。這也是後世人們爭論的一個焦點:靖康之前趙玖的輕佻風流,到底是本性如此,還是為了避嫌存身的自汙?但無論如何,靖康年間的大潮,已經促使了趙玖的蛻變,並將其衝刷的更加堅韌與勇敢,使他有了肩負天下的思想覺悟。故而半年後金軍二次南下,趙玖再次受命出使金軍,但這一次他沒有遵從,而是隻身前往河北招募義軍,開始了其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