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順,下這麼大雨,你們怎麼回來了?”劉阿婆打開院門,竟然是孫子幾人。
“娘,正好是休沐日,怕家裡擔心,坐的馬車回來,路上還是比較好走的。”村長的媳婦兒李氏上前扶著劉阿婆。
因家中三個孩子在縣裡學習,李氏特地在縣裡陪讀,照顧生活起居。
村長劉福來從正房裡出來,“回來了,快進屋!”
劉阿婆注意到幾人身上都淋濕了,“唉呀,衣服都打濕了,我去燒水,用熱水洗了澡換一身。”
付子莘看見劉阿婆進廚房,又拿了一塊老薑,往廚房去。
“劉阿婆,我這兒還有多的薑,煮了水喝好驅寒。”
老薑是在藥鋪買的,一般人家做飯都不放,栽種的人家就更少了。
“謝謝,付家姐兒,麻煩你幫忙看火,兩個大鍋燒洗澡水,中間的小鍋用來煮薑湯,我去讓你劉三叔再打一桶水。”
村長家有兩頂大鐵鍋,院子裡還有水井。
劉阿婆去了正屋,叫了兒子去打水。
孫女劉常雲已換好衣服,“奶奶,我想吃個雞蛋,好餓呀。”
“好,給你煮,你們都有份兒。”
劉阿婆去裡屋拿了裝蛋的籃子,朝廚房而去。
付子莘建議直接將蛋煮在老薑水裡,劉阿婆點點頭,又去正房屋裡拿了些紅糖,敲碎了放進去。
荷包蛋煮好,一人分得一個,連付子莘和付平悅都有一個。
劉阿婆讓付子莘回房間吃去,她在灶房看著火。
兒媳婦李氏換好衣服來得灶房,恰好看見付子莘回房的背影。
“娘,那位姐兒是什麼人?”
“你說付家姐兒呀,她是臨沂府逃難過來的,家中就她主事,下麵還有兩個侄子、一個侄女,可憐得很。茅草屋漏雨,我讓她暫時借住一二天,等天晴蓋好了房就搬走。”
李氏點點頭,“我來燒火,你去歇著吧。”
劉阿婆沒讓,說道:“再添兩把柴,水就熱了,你去把洗澡用的水桶提來。”
李氏拿水桶時順便叮囑了三個孩子一番,家中有客居住,要講禮儀。
廚房的事情忙完,劉阿婆特地提了一個小火爐子來,“付家姐兒,這是家裡偶爾用來熬藥的爐子,你把瓦罐放上麵,給兩個小的熬粥倒也方便。”
又說木柴隨便用,付子莘免不住又道了一番謝。
中午吃飯,劉阿婆叫付子莘幾人跟著一起吃。
“兩個小子醒了,得時刻看著,平悅一人可不行。何況我們過來的時候帶了米麵,就著兩個小的吃食一起煮了,單獨吃還方便些。”付子莘婉拒。
劉阿婆沉默了一會兒,點點頭,不過也給她送了一碗菜。
而李氏幾人是因為有事才急著趕回來的。
“娘,福來,我們租住的小院要賣,房主人因著我們長期租住著,特地來問了,看咱們家買不買,要是不買他就找中人掛出去。”
李氏自從兒子在縣裡上學開始陪讀,至今已有七八年。
縣裡沒有房產,都是賃屋而住,中途搬了好幾次家,前兩年才靠著各種關係租了臨淵學堂幾百米處的一座小院。
縣裡書院繁多,有點資格的人都可以招生教學。
因此縣裡多的是私人書院,直接就在自家小院中上課。
而最有名的幾家學堂則聚集在一處,縣學、臨淵學堂、萬裡書院以及林生蒙學。
學堂附近的住宅和鋪子也水漲船高,一是名氣大,二是市場廣,三是治安好。
劉家租住的小院就擁有極佳的地理位置。
“房主人要價多少?”劉福來問道。
“一百八十兩。”
劉福來點點頭,他是知道縣裡房價的。
這附近的房子都差不多這個價,但是相同價格卻能在縣裡其他地方買一座五畝以上的大宅院。
而李氏和幾個孩子現在居住的宅子麵積不到一畝,是個緊湊的兩進院落,租金每月五錢。
本是租房更便宜,但是房子出售後就麵臨著搬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