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章 騙先生(1 / 2)

很快,曾有為就發現,這本《農學》參考的都是實際數據,它裡麵的所有記錄都來自於某個農莊。

而編書人寫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方便天下人學習。

民以食為天。

土地是農民的根本,農民是一國之根本,農乃大事,農事宜是重中之重。

研究農事,學習農事,方可成萬民之腹,飽天下饑荒。

編書人說,雖然他不一定能夠讓所有人吃飽肚子,但他願意身先士卒,開創先河,為世人埋下一條“或許可行”之路。

“我真的沒想到,居然有人在做這種事情。”曾有為感歎著,他可以想像,當這個人一年、兩年,多年觀察下來,必然能夠寫出一本可傳天下之農學。

此書看似一書,傳不到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手裡,可若傳到專管農事的官員手裡呢?

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官員,和一個即使不懂,也能拿著一個參考標準,慢慢摸索的官員,顯然是後者更有勝算一些。

除了《農學》,顧清菱讓人送的這套書裡麵還有《自然雜記》。

《自然雜記》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係列,一本書以十種植物為藍本,觀察記錄了該種植物的一生。

書上記載,表示現在觀察時間較短,觀察記錄的基本上都是生命周期比較短的植物,為了確保本係統書籍的真實和科學性,後麵陸續會增加其他生命周期的生命物種。

本係列的目的,是為了告訴那些對大自然感興趣的人,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那些植物,那些動物,它們都是如何生存在這個世界的,以期有一天,有人能夠真正讀懂萬物。

讀懂萬物,為什麼要讀懂萬物呢?

經過一年的觀察,他們發現,任何一種植物的生長都不是“孤獨”的,它與其所生長的環境,四周生長的其他物種息息相關。

比如水稻,它生長的時候需要水,需要土壤,需要陽光。它在人工種植與野生生長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工情況下……

後麵配的就是對比圖,讓人清楚的知道,人工種植情況下的水稻之所以會生長得更加高大一些,是因為人幫它清除掉了它的競爭對手,還給它加了餐。

放到天下背影下,那就是“萬物”。

萬物生長競有時,如果我們不讀懂它,若是我們一不小心破壞了它原本的棲息地,那麼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一種,或者幾種物種的滅絕,會導致這條食物鏈上或者生命鏈上的物種發生巨大的改變,有時候這種改變是致命的。

再擴展到我們人類自己,我們其實也是其中一員,若是我們破壞的這條鏈條影響到了我們自己呢?

與其什麼也不知道,不如讀懂萬物,防止那一天的到來。

……

鄭天一看到這一段,沉默了好久。

“先生,這些話看似有些道理,但似乎又有些……”不太對勁,鄭天一隻能用“不太對勁”四個字形容。

但到底哪裡不對勁,他又說不出來。

曾有為想了想,明白鄭天一的意思,道:“你是不是覺得,編這本書的人,將人放在了萬物這條鏈條上,有些看低了自己,不太合理?”

“我們是人,那些東西怎麼能跟我們比?”

“是啊,確實不能跟我們比,可是我們人之所以能活著,也是因為我們填飽了肚子……”曾有為若有所思地說道,“民以食為天,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若是有一天,我們賴以生存的‘食’出了問題,那我們能不受到影響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