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沈文倫也就罷了,王稼軒這廝竟然也能作得出這麼好的詩來,憑他那幾斤幾兩我還不知道,肯定是後麵那姓嚴的所作!”陳如實有些憤憤不平,隻因為他遞上去的詩被貶了個體無完膚,“這幫子不要臉的,還有讀書人的骨氣麼!”
範銘不禁莞爾,這本來的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情,人家是勢在必得,還顧得上什麼手段。
況且這說起來這也是一種有錢人的遊戲,不過那個沈文倫看起來倒像是有些真材實料,從那句‘楓林秋渡夜月明’可以看出他的靈氣來,不像其他幾人,尤其是王稼軒的詩一聽就是帶著些許的暮氣,和他的年齡明顯不符,大多的可能不是出自他之手。
詩賦當中少不得引經據典,這經義部分也占了不小的一個比重,這也是一個考較功底的部分,審問齋和慎思齋選出來的三人顯然也不是全然不學無術。
對於讀書人而言最珍貴的不是彆的,而是書籍,而這些大戶人家的子弟就有了天生的優勢,家底豐厚,見識也就廣博,隨口而來的許多典籍記載彆說是他,就算是書名都沒聽過。
詩賦一一當著眾人的麵展露了出來,周圍觀望的學子也對這些‘即興’的詩賦評頭論足。
在其中也不乏許多課業紮實的學子,詩賦好壞一聽便知,每當一首好詩念出周圍便響起了一片叫好聲,就算是過年的時候戲會都沒有這麼熱鬨。
單單是文鬥周圍的氣氛已經這麼熱鬨,接下來的關鍵是武鬥了,也就是策論,這不單單的儒學功底的問題,還涉及到為政之道,說白了也就是國計、民生之策,一般讀書人很少涉及這一方麵,但相對於大戶人家出身的子弟這些卻直白了許多,因為這些無非也就是他們平常家中經營之事。
“策論之題由學子自行商討,本司計隻論公正!”隨著司計的話音落下,頓時周圍響起一片議論之聲,所在的明學齋也同時議論開來,圍繞這唯一入選的黃姓學子紛紛給出建議。
見周圍的情形有些亂的跡象,那沈文倫長身而起,朗聲道:“當今參知政事王相公推行新法,不若就以新法中某一項作為策論之議題,如何?”
“可!”
“可!”那參與策論之人紛紛同意,最後將策論之議題定在了青苗法上。
這個對於範銘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記得大學的時候他還專門做過這項措施的論文,青苗法,亦稱常平給斂法、常平斂散法,王安石變法的關鍵內容之一。
唐代宗時已有此名,“稅青苗錢以給百官俸”。青苗法最早是參考了仁宗時陝西轉運使李參在陝西發放青苗錢的經驗,“部多戌兵,苦食少,令民自度麥粟之贏餘,先貸以錢,俟麥粟熟輸之官,號青苗錢。經數年,廩有餘糧”,稱之為“青苗錢”,王安石又在鄞縣實驗,效果良好。
學者梁啟超說,青苗法之創設,“有類於官辦之勸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