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一推二五六,麻煩就送到李悅這裡來了。吐蕃使者也是心誌堅定,鴻臚寺那些人也是坑,原本現在往閩越來走水路很方便,他們冠冕堂皇地表示,吐蕃那邊的人一輩子就沒坐過什麼船,所以未免他們暈船暈得七葷八素,在路上有個什麼三長兩短,便讓他們順著陸路前往嶺南。結果這一路上,這些吐蕃使者差點沒原地去世。
如果說長安和洛陽的氣候這些吐蕃使者不僅適應,還覺得挺宜人的話,往南之後,他們就清楚的知道,什麼叫做魔法攻擊了。南方氣候濕熱,蚊蟲也很多,他們到達江南的時候,正趕上江南的梅雨季節,那是真的坑爹,他們這些從來沒遇到過這等氣候的,饒是一個個身強體壯,還是感染了傷寒,一個個一下子從高原上的雄鷹變成了平原上的瘟雞。
這還隻是個開始,嚴重的水土不服讓吐蕃使者到了泉州的時候,一行人已經減員了四成。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有了更高的期望值,畢竟,要是這事不成功,豈不是對不起他們這一番辛苦?結果好不容易見到李悅,才開了口,就被李悅拒絕了。李悅又沒有什麼稱王稱霸的心思,自然不會考慮什麼遠交近攻,吐蕃強盛對他也沒什麼好處。吐蕃真要是強勢起來,說不定回頭能直接將天竺給吞了。天竺那地方,那真的是個殖民的好地方,真要是那裡成了吐蕃的後花園,回頭可就麻煩了。所以,對於吐蕃的訴求,李悅是肯定不會答應的。
當然,李悅也沒有直接說,我看不上你們那什麼吐蕃公主,實在是我跟王妃琴瑟相諧,這麼多年來都沒紅過眼,如今王妃又有了身孕,實在不想因為這事惹得王妃動氣。
吐蕃使者簡直是目瞪口呆,像是吐蕃那邊,貴族簡直稱得上是荒淫,像是鬆讚乾布,他求娶了文成公主,並沒有耽誤他將其他女人也作為自己的大妃。事實上,這麼做的人並不隻是鬆讚乾布,諸夏這邊一直以來秉承的是一夫一妻多妾製,至於說什麼平妻的說法,那其實都是後來才搞出來的,所謂的三妻四妾,三妻真要說起來,其實是一個男人,可以為自己配偶向朝廷求三次誥命,一般一個是原配發妻,另外就是繼室妻子,你要是兩次續弦,那麼,隻有原配和前麵一個繼妻才能得到敕命或者是誥命。至於第三個,就是指望著兒子了,若是嫡子,隻有庶子的情況下,庶子出息了,就可以在父親允許的情況下,為生母求一次誥命,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打個擦邊球,讓有子的侍妾扶正,表示自己的兒子是嫡出,不是庶出。沒辦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頭,庶子是沒什麼繼承權的,這對於有爵位、世職的人家,簡直是災難性的,但是按照律法,你可以休妻另娶,卻不能隨便就將侍妾扶正。這也是為了保護嫡妻的利益,婚姻是兩個家族的聯合,妻子是帶著財富還有家族的一些資源嫁過來的,就因為無子,你就找個人跟她平起平坐,那不是結親,而是結仇了!
至於說什麼偏妻,下妻之類的說法,都用了偏和下兩個字了,那就算不得是妻了。妻者,齊也,妻子在法律上和公序良俗上,是跟丈夫平等的,真要是好幾個妻子,都跟丈夫平等,那就是亂家之本。
不過,少數民族不講這個,像是青朝那會兒,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幾個大妃,後來就是嫡福晉側福晉製度,側福晉也是妻,這就相當於所謂的平妻了。即便是皇室,也彆出心裁,搞了個皇貴妃出來,這就是副後,在皇後不得寵的時候,皇貴妃比皇後還要有派頭。
但是,哪怕老李家也沿襲了不少胡人的風俗,但是在嫡庶上頭,還是非常分明的。或者說,正是因為關隴貴族當年與胡人通婚,為了取信胡人,愈發要強調元嫡,如此,才能得到胡人的信任。所以,無論是李家還是楊家,他們的妻族都是鮮卑貴胄,甚至,在鮮卑人都給自己取了漢名的時候,他們這些關隴貴族反而一個個都有鮮卑形式。比如說,楊堅在做皇帝之前,他的名字普六茹堅,還有個鮮卑小名那羅延。李家也是一樣,李家祖上李虎作為八柱國之一,也有個鮮卑姓氏叫做大野氏,一直到楊堅立國之後,他率先拋棄了鮮卑姓氏,改回漢姓,當年被賜姓的關隴貴族才立馬跟著拋棄了鮮卑姓氏,改回了本姓。
光是看這個,你就知道,當時這些漢人軍事貴族是如何維係自家的富貴和權勢的,那就是要跟上層時刻保持一致,所以,嫡妻和嫡子的特權也就注定了。至於那些世家同樣也是如此,人家原本就重視禮法,秦漢的時候,家裡沒有嫡子,都直接算作無子。因此,李淵那麼多兒子,最終也就是嫡出的幾個兒子在爭,長孫皇後三個嫡子,即便李世民一開始不看好李治,也不會真的越過李治去選其他兒子。李忠能被封為太子,不僅是因為他是長子,也是因為他被王皇後記在了名下。唐朝這會兒,嫡妻在家中的權威是很高的,你真的去算一下唐朝的名人,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嫡出,那些庶出的子弟幾乎沒有機會得到家族官麵上的資源,一般就是隻能作為嫡係的類似於助手一樣的存在,就這還是比較得寵的庶出才有的待遇,那等不得寵的庶出,在家族之中,很多時候地位尚且比不得家裡受重用的奴仆。
這會兒李悅明明白白表示,自己不希望因為任何緣故,讓自己的嫡妻不快,自然讓吐蕃人難以理解,即便是明白一點漢人的風俗,但是,對於權貴來說,禮法算什麼呢,他們隻當李悅是在推脫,可惜的是,他們甚至可以威脅到李治,卻根本威脅不到李悅,而反過來,李悅要是跟六詔那邊勾搭起來,付出一定的代價,封鎖六詔前往高原的通道,也就是所謂的茶馬古道,那他們可就要吃癟了。高原雖說物產還算是豐饒,但是還是有許多東西是需要跟外麵進行交易的。比如說茶磚,吐蕃的飲食習慣跟突厥很相似,他們都是吃各種奶製品和肉類,高原苦寒,幾乎種植不了什麼蔬菜,糧食也是以青稞為主,產量也很低,因此,他們需要來自中原,主要就是來自於益州周邊的茶葉,而這會兒,益州雖說跟吐蕃有些交易,但是直接運輸茶磚去吐蕃,他們還是不敢的,朝廷也管得很嚴,所以,他們就乾脆拐彎抹角從六詔這邊繞道,再送上高原。另外,六詔這邊也看上了這門生意,也想辦法找到了一些茶樹,嘗試著製作茶磚茶餅,哪怕他們搞出來的東西質量差一些,但是吐蕃那邊急缺這些東西,所以,他們這些茶磚也賣得不錯,可惜,他們的產量低太多了,真正的大頭,還是要數益州那邊商人。
李悅這些年將六詔坑得不輕,六詔那邊真的已經快要被逼得想要直接內附大唐了,至今沒能真正下定決心,無非是吐蕃不允許,大唐的態度也很曖昧,畢竟,不答應六詔,大唐就有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輸入,而讓六詔內附了,那邊就也是大唐子民,這事就不好繼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