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肅寧伯之見,山口關一戰,顧雲康完全可以居首功。
雖然顧雲康並未親身參與到火襲、攻關之中,但他護住了顧致沅的遺體,他阻攔大軍入鶴城避免了中北狄“請君入甕”之計,他辨明山口關糧草儲藏之處,帶領眾人尋到了最適合火攻的地點。
沒有顧雲康,斷斷沒有如今之大勝。
蔣慕淵想替顧家累功績,這一切原本都值得在請功的折子上大書特書的。
可事實上,戰報上寫得很簡略。
肅寧伯親手所寫,洋洋灑灑一堆名字,顧雲康的功績被融在其中,朝廷知道這麼一回事兒,卻不夠奪目,也不顯眼。
而瞞下了顧雲康奔赴北狄,朝廷不知道後續還有那等硬仗,勢必撤走兵力。
這些事兒,讓肅寧伯疑惑極了。
按說,顧家就是顧家,那幾兄弟感情都好,在事關將軍印的時候,蔣慕淵總不至於還在考慮不讓二房出身的顧雲康越過長房子弟吧……
沒的那般本末倒置。
蔣慕淵斂眉,道:“正是因為不好打,才越發謹慎和遲疑。
顧家需要這戰功,突襲北狄大帳勢在必行,可沒有人知道我那三舅哥何時能摸清北狄部落狀況、又何時能回來。
我若以此為由,拖著大軍留在北境,這不合適。
國庫緊張,軍需耗不起。
萬一他這一去出了狀況,半年一年沒有回來,傳到京中,顧家得的不是功績、而是罵名了。”
肅寧伯認真聽了,摸著下顎上的胡渣,緩緩點了點頭。
蔣慕淵見他聽進去了,又道:“這兒無外人,我也再與伯爺多幾句嘴。
先前傳言顧家替安蘇汗養兒子,我們知道是混賬話,可架不住嘴巴長在彆人臉上。
誰也說不上那所謂的兒子是哪一個,可一旦傳出我三舅哥去了北狄,指不定就往他的血脈上猜呢。
人回來了、將來打贏了,那也就罷了。
萬一失了蹤影,或是突襲未成,就會被編排得越發不像話了。
再者,傳言是從北狄出來的,我三舅哥萬一落在狄人手中,他們反過頭再潑臟水,說他投了狄人、說他賣了北地,禦書房裡我都不知道要說什麼來保嶽家。
聖上即便信我,一封又一封的彈劾折子又不能當沒有。”
肅寧伯皺緊眉頭。
蔣慕淵與程晉之交好,論輩分,肅寧伯厚顏當一聲“世伯”,但地位上截然不同。
這幾句話,的確是極其信任才會說的了。
說起來,當真出了狀況,聖上必然偏向親外甥,可正是舅甥關係在裡頭,君臣進退才越發講究。
蔣慕淵於公於私、都不能對顧家視而不見,但顧雲康真的被群起彈劾之時,他不可能拿什麼項上人頭與顧家多少多少性命去保顧雲康絕不會投敵。
這種“逼迫”之事,彆的臣子能做,親外甥做不了。
理順了這些,肅寧伯對蔣慕淵更是欣賞,這個年紀就能如此縝密,也難怪成為年輕一輩之中最突出的存在。
“小公爺放心,”肅寧伯坐直了身子,鄭重道,“我也不會透露這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