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天津(1 / 2)

正德崛起 何氣生財 3616 字 11個月前

清寧宮鄭

朱厚照回到東宮之後,就直奔書房,眼下第一大事,還是津衛的事情,所以剛剛進入書房的朱厚照,就命劉瑾去將那穀大用叫來。

這邊劉瑾快速的跑了出去,而朱厚照,則是拿起桌案上的津輿圖,開始仔細的查看起來。

津衛之名源於朱棣,即子津渡之意,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12月23日),是唯一一座可以在史料中,查到明確建城時間的城剩

當時的營建,由時任工部尚書的黃福,還有平江伯陳瑄等人負責築城建池。

最初的津衛城,在三岔河口西南的直沽一帶,周垣九裡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五尺,四麵開門,東距海河二百五十步,北距衛河二百步。

當時受限於財力,所采用的築城工藝,還是夯土築城,四周夯土營造的土牆,將津衛圍成了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

這麼一個夯土建成的城牆,在經曆了大約九十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到了弘治四年的時候,日漸殘破的它,已經漸漸失去其防衛的功能,也在這個時候,津衛土城牆,終於迎來了他的第一次加固重修。

當時時任津兵備副使的劉福,委派都指揮使陳達率人將殘破不堪的土牆墊高加厚,同時在外麵砌滿了青磚。

將土城牆變為磚身之後,又重修了城樓城門,分彆命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四門。

因為津衛屬於軍事建製,並不是一般的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時任津兵備副使的劉福,在重修津衛城的時候,更是在津城的中心位置,修建了一座鼓樓。

這座鼓樓,本是因為津衛的軍事建製,而用作敵襲預警之用,可是弘治初期的津衛,海上倭寇還沒有那般猖獗,北方的敵人也一個個正處於蟄伏期間,這城中間的鼓樓,漸漸的就失去了效用。

而這皮鼓,日積月累的維護保養,耗費頗多不,還顯得無甚用處。

到了最後,時任津兵備副使的劉福乾脆決定,將這大鼓換成大鐘,平日裡用作報時之用,關鍵時刻,仍然不失報警功效。

於是,這津衛的鼓樓,最終就變成了一座沒有鼓的鐘樓,不過雖然鼓沒了,但是鼓樓的這個名字,還是慢慢的流傳了下來。

此時的津衛城,建城已近百年,縱使住戶稀薄,可也沒有太多成片閒置的土地,想要將此次從京師調去的眾多人口全部安置進去,也是有些困難。

所以朱厚照的目光,一開始就沒有放在津衛城內。

之前去迎接土豆的時候,因為知道了弘治皇上在津衛建造船塢一事,所以對津衛已經開始上心的他,在出去查看的時候,就已經選中了一處地方。

此刻重新拿起輿圖查看,也就是為了再確認一遍,那地方四周的具體情況和地勢而已。

津地區多水,一直享影水鄉澤國”的盛譽,除了海河縱貫全市,還有南、北運河和子牙河流經市區,再加上密布全市的河網,上溯下行,水上交通方便的同時,更是有了充足的水力資源,而這些現在對於缺乏動力的朱厚照來,這地勢簡直就如賜一般。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