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看著眾人在這忙碌著過秤一事,腦海之中卻思緒紛飛。
在這之前,一直沒太鑽研過度量衡的朱厚照,還差點因為這過秤一事,差點弄出笑話。
在朱厚照的心中,他一直都以為,這個‘石’是一個容量單位。
哪怕就在今日之前,他也一直以為,等到土豆當著眾人麵收獲的時候,需要準備一個大大的容器放在這裡,好決定這土豆的產量,究竟是多少‘石’。
當初的朱厚照還懷疑,這土豆有大有,甚至有些的土豆,塞到大土豆的空隙之中,根本就顯現不出來。
就在朱厚照還在暗暗琢磨,該怎麼避開大土豆,好讓這產量看起來更高的時候。
一旁知道這事的穀大用,突然告訴朱厚照,這個‘石’,不僅僅是個容量單位,它其實也是一個重量單位。
聽到這裡的朱厚照頓時變的疑惑起來,想見穀大用解釋一番,可是他吭吭唧唧了半,來了一句他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就直接跑到一邊躲起來了。
不過這事也難不倒朱厚照,穀大用這邊不行,身邊不是還有一個蕭敬呢嘛。
蕭敬此人,自入宮,因為聰明伶俐,直接被派到內書堂中學習,而在之後的歲月裡,更是利用宮中藏書頗多的便利,慢慢的積累。
熟識典故,規章製度也是張口就來,甚至就連一些冠、婚、喪、祭的事情,他也是駕輕就熟。
所以朱厚照見穀大用逃跑之後,直接就湊到了蕭敬的身邊,同樣的問題詢問了過去。
蕭敬聽到朱厚照的問詢,還以為太子殿下是在考自己,躬身行了一禮後,就開始徐徐到來。
‘石’這種單位,最初隻是作為重量單位的。
在最初的時候,統治階層為了統一所轄區域的度量衡,必須要製作一種東西,來衡量物體的重量。
而在那個青銅器都很缺乏的年代,石頭則是成了最合格的替代品。
統治階層將石頭,磨成不同的重量後,下放的所轄的區域,供人交易和納稅用。
而到了後來,青銅器變多,原本用於衡量物體重量的石頭,也變成了青銅器,不過這‘石’的叫法,還是依舊保留了下來。
再然後,曆經了兩晉、南北朝、隋唐和五代,這度量衡也在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
至於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則是統治階層,為了千方百計的從老百姓那裡多收稅,來增加財政收入。
到了南宋末年,朝廷又重新定義,一斛改為五鬥,而十鬥是一石,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石’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他變成了容量單位。
可即便如此,‘石’作為重量單位的身份依舊沒有取消,它的身份,就在兩者之間穿插使用著。
至於眼下的土豆產量,眾人所投注的‘石’數,之前彆管他是重量也好,容量也罷。
但是在見識到土豆的大不一之後,如若再用容量單位來計算他的話,那就有可能造成,同樣的一堆土豆,重複兩次過鬥,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所以為了計量的準確,這邊乾脆直接來拿重量話就是。
就在朱厚照胡亂尋思的時候,那邊忙著過秤的眾人,也已經差不多快過完了一半的麻袋,高亢的報數聲音,還在這大棚四周不停的回蕩著。
一些因為數字太多記不過來的百姓,隻能就近尋找地方,或往外走,或往邊靠,反正各想辦法把那士卒報出的數字記下來,而這般做的原因,隻是為了能早一點知道這土豆的最終產量。
“第十三袋土豆,重一百六十二斤二兩六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