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喜聞樂見(1 / 2)

大片時代 老驢東來 3849 字 11個月前

隻見陳天都收斂表情,淡淡惆悵道:“這個問題我無法給出標準答案,因為這正是需要我跟在坐各位一起探討的問題。讀蕶蕶尐說網我要講的是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在準備期間所做的功課區彆。”

“眾所周知,好萊塢大公司在拍電影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套路化的模式。他們的電影模式不變,都能像工廠機械化生產一樣,能不停的舊瓶裝新酒,拍出新的電影來。他們為什麼敢這麼做,不怕觀眾厭煩嗎?答案是他們準備充足。”

“一部電影開拍之前,就要經過多番風險計算,嚴格控製成本,精益求精準備各項細節。他們會做市場調查問卷,大概有多少觀眾會對這種類型感興趣。他們尊重編劇和劇本,一個劇本在開拍之前的確會經過數次、多人的修改,但是最後一旦定稿,就絕不會有人再去更改。而在國內,這一點往往是導演說了算,想改就改,隨性所欲。開拍之前,也不會去調查有多少人願意看你的故事。”

“他們不斷追求成熟的拍攝技術,更加追捧新技術!近些年,也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意識到新技術給電影帶來的革新和重要性,以百十人的規模,設計出上萬人共同參與的戰場、模擬宇宙大戰等等。《泰坦尼克號》也可以耗費五年時間,精心打造一艘大船去完成拍攝。好萊塢已經稱霸全球了,可他們依舊不斷追求技術的更新,可我們的技術卻還處於懵懂時期,所以我在美國工作一年之後,賺了錢第一時間就是收購一家特效公司。”

“這是一個有軟件有硬件的完整電影工業體係,他們拍電影也有一套完善、科學、嚴謹的工作模式,往往會牽扯數家專業公司為一部電影服務,最後將風險降到最低,這才是保證他們的電影長盛不衰的關鍵。”

說到這裡,許多人已經開始感慨了。徐祥、常莉等幾個老師也唏噓不已。

成功絕非偶然,好萊塢如今已經打遍全球,可他們為電影做出的準備的確是其他國家比不了的。

“最後一點,我們需要一個成熟且競爭殘酷的市場。”

不知不覺已經講了這麼久,大家意猶未儘,但也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

陳天都微有些感慨,他的聲音開始放緩,道:“就拿一水之隔的香港來說吧,我們都是從小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一批人,對香港電影都有著特彆的感情。”

“咦,居然提到香港電影。”兩家香港報社的記者們頓時聚精會神,要聽聽他怎麼說。

“而我們引以為傲的‘東方好萊塢’電影,從80年代黃金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也已經逐漸爆發,加上地域性的一些因素,漸漸有些式微。但即使如此,他們每年依然有數百部電影投入市場供觀眾選擇,獲得觀眾追捧的電影可以獲得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以上的放映時間,斬獲數以千萬計的票房,而失敗者則需要接受觀眾的唾罵跟批評,往往數百萬的投資隻能獲得幾天甚至幫個月的上映時間,連成本都收不回!”

“香港的院線資源也被私人及公司所控製,他們可以自由的選擇上映的影片。而內地的院線都在國家的控製中,所以,我們的電影上映需要服從國家的分配。小|平同誌曾經提到過改革要不斷的嘗試跟學習,我也偶然聽聞電影局的領導們已經在展開探討院線資源改革問題,這真是一件令人喜聞樂見的事情。我相信這個時間不會太遲,一旦達成院線改革,我們的電影不用等待那漫長的審批時間,直接上映同觀眾見麵。”

他小小的拍了一記廣電局的馬屁,也讓幾個嘉賓“喜聞樂見”。

“電影的好壞,就應該交給觀眾去檢驗。脫離了觀眾的電影,不會走的太遠。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祝大家以後帶領中國電影走向輝煌!”

陳天都以一句祝福的話結束了他的演講後,啪啪啪啪,鼓掌聲很快在禮堂裡響了起來,便如雷鳴一般,隻見諸位恨不得把手給拍爛的樣子,就知道陳天都此次演講是多麼的成功了。

說到底,他雖然不敢把國內電影的種種弊端全曝光,但畢竟有一個神器,可以提前看到未來電影發展的曆程,這可都是後世影視界不知道走了多少彎路跟曲折,才總結出來的經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