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一傳十、十傳百”式的指數式傳播方式,隻要經過幾代,就能呈現爆發態勢。
因為這種營銷兼具耗資少、效果好的特點,在網絡上,已經成為網絡營銷最為獨特的手段,被越來越多的商家和網站成功利用。
但是病毒營銷模式用在電影宣傳上,還是非常少見的。
《女巫布萊爾》算是嘗到了新鮮,它也會在十月份創造一份票房黑馬的戰績,一如去年的《第六感》。但他們的那種模式,在陳天都看來還非常不成熟。
陳天都建議道:“我們不能一下子將底牌全部兜出去,那樣也許能博取一定關注度,可是距離上映還有近三個月,中間誰能保證觀眾不失去興趣呢。我們要不斷投放出線索,讓人們對影片有所了解,但又冒出更多問號,以此挑逗著影迷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口口相傳,持續關注本片。”
“能具體說一說嗎?”眾人有些好奇。
陳天都苦於沒有提前做出一個計劃書,隻得耐心給這幫人上課,“所謂病毒式營銷按照傳播方式可以分成兩大類:1、人們的口口相傳;2、互聯網。”
“如果要按照具體的傳播渠道,則又可以分成:電子郵件、社交網站、博客論壇、電視與廣播、直投廣告和傳單、戶外廣告、手機短信等幾種類型。而要為一部電影做病毒營銷,采用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主要有這麼幾種:視頻、fsh、遊戲、軟件、圖片、文字等。我相信製作一些小遊戲,小視頻、fsh對你們來說是很容易的。隻要能在這些地方勾起影迷的興趣,那麼電影的宣傳計劃就成功了。”
關於“病毒營銷”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普遍認為最早提出這一名詞的是哈佛商學院畢業生tim-draper和哈佛商學院教師jeffrey-raypor。
1996年jeffrey為《fast-pany》雜誌撰寫的文章中首次用上了“病毒營銷”這個詞,次年tim-draper和他風險基金公司的合夥人steve-jurvetson就用這個詞來形容hotmail利用用戶郵件來為hotmail自己宣傳的營銷方式。
而最早探討以病毒方式進行營銷的,現在有史可查的是媒體評論家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在1994年所著的《媒體病毒:流行文化中的潛藏議題》,他在書中提出一種讓用戶“感染”用戶的宣傳方式,這與“病毒營銷”十分類似。
但不可否認,都是近兩年才開始流傳的,的確是新興詞彙,也不怪眾人不知道。
陳天都經常瀏覽未來網,對此倒知之頗深。
“聽起來似乎更注重網絡,具體效果如何,請恕我保留個人意見。”
菲利普-魯-斯萊說道,“這部電影投資並不小,為了大家的錢包考慮,我還是希望能夠更加穩妥一些。”
陳天都直皺眉頭,“那就中和一下,現實媒體渠道的宣傳我們也不能放棄。但是需要緩一緩,配合一下網絡營銷。不能一下子就將劇情、海報給抖出去。”
最終艱難達成妥協,陳天都卻一肚子氣。
剛走出會議室,他就找到佩克,“佩克,我們的宣傳渠道與華納、夢工廠相比,相差太大了。我希望你能在這段時間內,儘量完善我們的各方麵渠道,宣傳、包括發行。下一部電影,將是檢驗矩陣是否有獨立發行電影能力的最好體驗。這種扯皮的會議,我真的不想再參加第二回了。你懂嗎?”
佩克點頭,“我明白。宣傳部門和發行部門,我已經在著手整合了。隻是時間太短,未經過市場檢驗,現在隻能依靠他們。”
“好吧,你和孔多配合,就拿下一部電影做檢驗。”
佩克道:“老板,你確定下一部電影要回到中國去拍攝嗎,那樣肯定會損失不少美國觀眾的。畢竟外語片,也不是誰都有《美麗人生》的機遇。”
陳天都也無奈,道:“電影必須回中國拍攝,但是可以重新配音。在美國放映的版本,同樣是英語,相信好電影是沒有太多隔閡的。”
佩克無奈道:“期望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