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回望香江,緋紅一片(2 / 2)

大片時代 老驢東來 3890 字 11個月前

這可不是記者想要的內容,趕緊追問陳惠琳,“那kelly覺得陳天都導演人怎麼樣呢,有沒有動心?”

“導演的魅力肯定不需要再多說了,我本人是導演的粉絲,特彆喜歡看《黑客帝國》。雖然我出道更早,但是見了導演還是很激動的,不過這都是粉絲見偶像的那種心態啦。”

……

且不提揮手回望香江的緋紅一片,再次回到京城的陳天都,心情已經大不同。

此前攜《第六感》回歸,他的確很耀眼,卻是空中樓閣,現在的他則是摩天大樓。

對於《黑客帝國》作為引進大片在國內上映,中影顯然比矩陣更加在意。雖然這部電影的老板之一陳天都是中國人,也改不了它貨真價實好萊塢電影的本質,所以票房分賬最高也高不過13%。

誰該下功夫,一目了然。

其實從《泰坦尼克號》開始,國人已經開始明白,那氣勢恢宏的場麵背後,不斷糾葛的利益格局中,勝敗,遠比電影本身更複雜。中國觀眾得以欣賞外國大片,正應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古話。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電影市場日漸萎靡。與1979年相比,電影放映場次在1992年減少了五分之一,觀眾人數銳減190億人次,不及之前的三成。很多曾經的電影院,甚至改行開起了咖啡館和台球廳。

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吳孟辰為此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即電影製片方、發行方和影院按一定比例分享票房收入,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收入扶持落後地區電影事業。

這個在當時被很多人稱為“洋買辦”的計劃,最終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批準。廣電部決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進口十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好電影”。

“大片”,在爭議中走上舞台。

《亡命天涯》,第一部以“票房分賬”模式引進的國外電影,在中國獲得了2500萬的票房收入。“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傳奇,由此開始書寫。1995年辰龍大哥的《紅番區》剛剛因為8000多萬元的票房收入惹來讚歎,1998年,《泰坦尼克號》就以3.2億元的票房,占到當年全國票房總收入近四分之一——這部“劇情有點俗套”但是“場麵極度恢宏”的大製作,最終成為分賬電影的巔峰。

但很快,供需矛盾成為分賬電影市場的新矛盾。區區“十部”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當時貧瘠的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放開電影市場,成為中國“入世”的重要議題。

如今的中國,1999、11、15,中國“入世”時間即將到來,“入世”已經成了全民關注的熱門話題,連學生高考的題目也絕難逃過。

作為電影人,圈內最關注的莫過於中國每年引進國外影片數量。

(求推薦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