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保底!)
1989年版《蝙蝠俠》是初次改編這本漫畫,那個年代的漫畫改編電影風格是魔幻、卡通、似乎帶著舞台劇色彩,正如後來1994年的《變相怪傑》;而這個時代則講究真實,特效要真實、人物故事要真實,哪怕超級英雄本身就不真實。£∝,..
蒂姆-波頓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他的陰暗黑暗底下總有陽光美好,小醜是馬戲團式小醜,一個“我還會回來的”的卡通漫畫式大反派。
陳天都的這一版則不同,結構要嚴謹傳統,要陰暗便會直指人心,壞蛋的設定是沒有一丁點同情心,那麼肯定找不到半點,無論稻草人、小醜,都是真正的恐怖大王,真實、複雜、可怕、癲狂、變態、無藥可救,沒有卡通漫畫的色彩。
有人說,英國人像紳士,美國人像大男孩。
所以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很多好萊塢的英雄主義片子都不需要從深層次講清男主(有時候是女主)能夠達到如此境界的原因,這麼現實和富有邏輯的劇情套路不是爆米花電影的真諦。
好萊塢總體很傻很天真,美國觀眾愛看的,是他們如何用行動彰顯自己的英雄本色。
因此,其中那些還能體現主角真實性的作品就因此脫穎而出,而且似乎也漸漸崛起。比如bbc迷你劇sherlock,現在想來,第一季的確精彩,但第二季卻更加真實。s2e1裡夏洛克與女性棋逢對手。讓他發現原來自己也會和異性糾纏不清;s2e2裡夏洛克被生化物體逼出了幻覺。讓他發現原來自己也會有恐懼的事物;e3裡自己在乎的那麼幾個人居然被拿來當砝碼。讓他發現原來自己也有放不下的東西。
真實的東西總是複雜的,任你展現好或壞的任何單獨的一麵,都不代表真實。
人因為展現弱點才越發顯得有人性,而這一版“蝙蝠俠1”裡,男主因為直麵恐懼之後才開始決定維護正義,讓這部影片不同於以往的絕大多數好萊塢商業電影。
諾蘭?
陳天都對他不太了解。
如今的克裡斯托弗還隻不過是個才剛剛嶄露頭角的小導演,在非線性敘事手法上,受到很多讚譽。才華也算不錯。卻沒有達到令人驚豔的地步。
陳天都不太喜歡他關於這一版“蝙蝠俠”中的某些東西,譬如政治訴求。
而且,原時空中的那部電影裡,他對處理動作戲份和愛情元素的把握都不能說很好。也許這跟他第一次執導大製作,經驗不足有關。
原時空中,在洛蘭的安排中,超級富豪布魯斯-韋恩隱姓埋名,在世界各地到處遊蕩,為了了解罪犯的心理,甚至親自去犯罪。因此被逮捕入獄。然後在中國藏|區裡遇見忍者,並且傳授忍者的技擊法。這在美國人看來也許沒問題,可在中國觀眾看來,卻是極大的漏洞。
陳天都也同樣想法,完全是傻瓜中的傻瓜。
哪怕最後電影評分不低,可是觀眾們並不是太買賬,因為他們看的不爽。
若是為了塑造布魯斯的人格和價值觀,也可以有許多種辦法,完全沒必要去選擇最難看的一種。而且他太迷戀自己所擅長的碎片化敘事技巧,這樣雖然會讓普通影迷覺得他很牛,故事弄成這樣居然也能講明白。但大家其實都是在講故事而已,重點不是講故事的技巧,而在於將故事講清楚。
比較爭議的劇情還在於,布魯斯在中國的獄中,遇到一個名為杜卡的神秘人物,杜卡成為布魯斯的師父,傳授他一身高強的武藝以及堅強的意誌力,讓他擁有打擊犯罪消滅邪惡力量的能力。
其中充斥著西方典型的對東方國度的政治偏見,導演在政治合法性的討論中首先將矛頭指向了單一意識形態政治,通過對這種政治傾向的審判,導演揭示了烏托邦思想的冠冕堂皇。而影武者聯盟流傳百年,以消除罪惡為使命,每當文明滿足他們所謂的腐朽標準後,就將其毀滅。
在這裡,影武者聯盟是用來影射當代中國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西方人看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提供了當代關於意識形態的唯一範本,這在影武者聯盟的所在地——西|藏和些許關於中國的言談都可以感受的到。
意識形態的總體化在現代西方受到了懷疑和批判,人們普遍認為,這種烏托邦化的社會設計論是導致極權主義的必由之路。
為影武士總體設計的“掃蕩一切,不留下一塊沒有翻動過的石頭,他渴望建立的不僅僅是比我們更好一點的社會,而是一個完全消除了所有醜惡的世界。”
在單一意識形態控製下的社會中,統治階級權力必然會被無限放大,這種放大將會導致政治力量的單一化,於是,競爭性的喪失帶來了政治道德基礎的虛無。
而此時,政治統治的合法性隻能依靠自我指涉,而與人類真實的道德情感無關,因此,為了維持其虛假的合法性,統治階級會製造美麗的幻景來鼓吹未來盛世,而人的所有行動都會被嚴格設計,以達到維持其統治的目的……
說的太玄乎,其實就是畫餅充饑。
哪怕連傳銷的也知道,要先讓人們看到賺錢的希望,何況是邪|教組織。
這些因素陳天都都不會采納,他在美國數年,雖然不關心政治,卻也擁有自己的政治主見。既然要寫實,那就來一次徹徹底底的大轉變,將寫實主義進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