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溫室大棚讓所有人感到震撼,而大棚裡種植的種類也讓很多人忍不住驚歎。因為種類太齊全了,不僅僅有北方常見的農作物,還有原本生長在南方的農作物。
芒果,火龍果,荔枝,龍眼,甚至在一個大棚裡還種植了榴蓮樹。最關鍵的是,從長勢來看裡麵的這些水果都長得很好。
“所有的智能溫室都可以自動調節內部生態係統。讓裡麵的生態環境符合農作物的生長,裡麵的土壤也是根據農作物進行特殊調配的……”
一個種植榴蓮的大棚裡,這個溫室大棚非常高,空間也非常大。整個大棚內的氣候就是最符合榴蓮生長的氣候。
這個大棚屬於一個實驗大棚,主要是用來實驗,看看到底能不能種植出來東西,看看種植出來的質量如何。
不過從目前的長勢來看,一切都進展順利。
“這些大棚的成本有多少?能耗有多少?”
張凡關心的問題。
“大棚的建造費用的成本在每畝地二十萬左右。至於能搞,不同的農作物有不同的能耗,不過我們這套係統是非常節能的,平時能耗是很低的。不僅如此,在溫室大棚的頂部都有太陽能板,同時我們還預留了風力發電的位置……”
負責人笑著說,張凡點點頭。如此高規格的溫室大棚,每畝地二十萬並不算貴。畢竟這種大棚的設計使用年限超過五十年。
這樣平均下來成本就比較低了。普通的塑料大棚雖然成本比較低,但是使用年限比較少啊。
“收益如何?”
張凡問到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大棚的收益到底如何。看上去科技化比較高,但是如果收益不行的話,那麼這玩意也是雞肋。
“每年每畝地的收入大概在三萬元左右。而每年每畝地的成本費用平均下來在一萬元左右。”
負責人的話讓所有人都吸了一口涼氣,每畝地的淨收入竟然高達三萬元,這個收入太可怕了。
不過看看大棚裡的農作物,他們也能理解。產量高,質量好,而且合理的種植,不浪費空間。
很多都是立體種植,比如地麵上種植的是西瓜,那麼空中還可以通過立管,吊管等種植其他東西。
傳統農業就是種在土地上。就相當重種植一層。而在這溫室大棚裡,卻是立體種植,一個大棚可以種很多層。
這樣的種植方法,一下子增加了種植麵積。這一畝地的種植麵積,相當於五畝地甚至十畝地,這樣每畝地的收入能不增加嗎?
更何況在種植時間上一點也不浪費,種植了這一茬接著又是一茬,根本不用考慮氣候的原因。
傳統農業,一個農作物一年就一茬。但是在大棚裡,一年可以種植很多茬。所以綜合起來,一畝地的純收入就增加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