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有點後悔,該死的俄國佬根本不歡迎他(誰叫他低調),他不但受到冷落,還不知道哪裡有可口的晚餐,隻能隨便應付一下,然後急匆匆地進入體育館。
更讓他憤怒的是,當他大搖大擺地進入體育館,這裡的觀眾還是沒把他認出來,直到現場的導播將攝像機對準他,大屏幕上出現了他的臉,後知後覺的毛子們才發出一陣陣帶有彈舌音的讚歎。
真是夠了!
同時,伯德也遠遠地和那個看著很高大,不像後衛的中國人對了一眼。
距離太遠,他還真看不出這家夥是黃種人。
年僅19歲,身材卻異常強壯,寬肩長臂,一看就是打籃球的好苗子。
“開始了!”
麥克道爾激動地說。
“嗯...”伯德努力讓自己不受這個豬隊友的影響,他想專心看比賽。
中央陸軍隊的高度遠遠強過了狼牙隊,他們場上最矮小的人是一個來自希臘的高個後衛,身長202公分,接到球便自行推動。
伯德和麥克道爾的目光一直在那個叫亞瑟的人身上。
結果,亞瑟並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跟統帥似的站在弧頂指揮方遒。
“奇怪,這個年輕人看起來並不像魔術師。”麥克道爾話音剛落,亞瑟接到希臘人傳球背靠對手晃肩將人晃開,靠身體翻身一記跳勾命中。
多數人記憶中的魔術師,是那個活在集錦裡,隨時隨地拿球在手,從中場開始就把屁股頂到對方的肚子上,接著突然發力加速,靠同位置裡凶猛的身材優勢跨步過人,一旦他衝垮對手的防線,對手就完了。
那是80年代末期的魔術師。
身為他的一生之敵,伯德知道魔術師最初的樣貌。
他有控球才華,可是當時的nba就像後來我們一時間不能接受斯蒂芬庫裡那種運著運著扔出一記“這特麼也可以”三分的搞法。
上至教練,下至球迷,他們不能接受這麼高大的控球者,因此,魔術師的才華被壓製,偶爾靈光一現,直到帕特萊利上位,將球隊功勳諾姆尼克鬆送走,確立魔術師持球核心的地位,就此開啟show time時代。
強如張伯倫,也要在禿鷲漢納姆手下學會分享球,然後才能捧起冠軍杯;斯蒂芬庫裡如果遇不到科爾,他可能也無法成為那個開啟小球時代的時代之子。
天才常有,但能看見天才光芒,激發天才潛能的伯樂,卻寥寥無幾。
亞瑟一會兒打二號位,一會兒打三號位,狼牙隊雖然整體身高不如中央陸軍,卻打得像二十年後的小球球隊,靠速度衝擊禁區,當中央陸軍隊的基裡連科被打出犯規危機,他們一個暫停,將19歲的亞瑟扶到四號位。
“那個叫安德烈的年輕人倒是很不錯。”麥克道爾驚歎道,“他已經得到8分8籃板4助攻4搶斷了,要是能控製住失誤的話,真的是一個很有統治力的球員?”
“很有統治力?”伯德諷刺地一笑。
的確,基裡連科是意外發現。
可是,他反而覺得此行越來越值,因為他真的看見了一個酷似魔術師的天才。
當他被球隊扶到四號位,他接觸球的機會變多。當然,他還有不少缺點,比如他甚至沒投過一次fiba距離的三分球,也就是說他目前不具備三分威脅;他敢於出手中距離,雖然今晚還沒進過一個,但伯德相信他有把握投進,否則狼牙隊不會緊張。
搖擺到四號位,其他的問題也跟著出現了。
對抗,他才19歲,雖然顯壯,可是和內線比起來沒優勢,防守端隻能靠臂長乾擾,被人撞一下就跳不起來。
他的單防甚至可以稱為漏洞。
但他是一個傑出的團隊防守者,他能用臂長協防,能靠預判封蓋,籃板嗅覺更是令人驚奇。
雖然單防擋不住對手的進攻,可他隻要抓住防守籃板就是一次精確到位的反擊策動。
搖擺到四號位的他,得到更多的球權反而打得更有效率,第三節結束前,他打出了最像魔術師的一球。
他用力地卡住比他重20公斤的對手,單手接球。他應該看不到身後的動靜,卻在隊友切到籃下的刹那回頭單手直甩過去,皮球閃電般就位,隊友反手上籃命中。
第四節,比分逐漸拉開,中央陸軍隊奠定勝局。
“他的比賽真的讓人很難形容。”麥克道爾發現詞窮了。
“他擁有成熟的低位進攻技術、具備搖擺四個位置的可能性、可靠的團隊防守者、穩定的反擊策動機器、具備成為核心的進攻潛力以及偉大的未來。”
“他的比賽很難形容?”伯德譏誚地說,“我來形容一下,這叫統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