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密封的禮拜堂(1 / 2)

假如說禮拜堂像是一個棺槨,一個海中的棺槨,確實隻是像。因為從沒見過誰家把棺槨修的跟個房子似的。而且這個禮拜堂在外部建築上有很多裝飾性建築,這也不符合棺槨的樣子,所以這個禮拜堂不可能是什麼海底墓葬什麼的來個海底摸金。

但是很奇怪,為什麼這個禮拜堂是密封的呢?

按照郭院士在對海底遺跡進行探索後規劃的草圖,這個海底城市規劃應該是一個圓形的建築規劃。而這個禮拜堂應該是整個圓形建築規劃的中心,其餘的生活區也好,或者也可能有存在的工業區或者是貿易區也好,都是圍繞整個禮拜堂呈圓形規劃的。

在板塊下沉發生的時候,不清楚什麼情況,將整個圓形建築規劃像是切披薩一樣,裂呈很多份,也就造就了現在郭院士帶隊清理探索後的這其中一塊生活區。所以說,現在大家討論的海底城市遺跡,也許隻是原本城市不知道被什麼原因裂開的一小塊而已。隻是這一小塊正好把圓心保存了下來。

另外,從郭院士的清理情況來看,不僅發現了一些散落各地的貨幣,還有一些雜亂堆放,甚至出現磕碰的生活器皿,還有那些倒塌的廣場,碎裂的廣場中心石柱,以及被遺留在廣場中心的那石盒和水晶石,這些都說明,這個圓形城市建築的裂開是突然性的。

突然到整個生活區幾乎沒有反應過來,在這裡生活的人類並沒有來得及收拾好自己的東西,也沒有來得及處理掉廣場上的水晶石。可是,突然性發生的板塊碎裂,卻並沒有影響整個禮拜堂的完全封閉。

這會引發很多猜想:比如說,是否是禮拜堂提前預見到了板塊碎裂,提前封閉了禮拜堂?這樣的話,是誰封閉了禮拜堂呢?那封閉禮拜堂的人是否還留在禮拜堂裡麵呢?假如封閉禮拜堂的人並沒有留在禮拜堂裡,那封閉禮拜堂的原因是什麼?他或者她是否在禮拜堂裡麵留下了什麼特彆重要的東西呢?

當然,還有其他的猜想:比如周老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根據氣溫水紋以及岩層變化,周教授提出是否這個海底城市的遺跡形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模樣,並不是一次過程造成的。而有可能是兩次甚至是三次板塊運動造成的呢?

這個圓形城市原本應該是在陸地上,一次板塊下沉造成其整個沉降了下去,板塊下沉引發的地震甚至還將原本圓形的城市分裂成好幾個板塊。這次的板塊下沉造成了城市裡絕大多數人員的死亡或是失蹤,但仍然有一些幸存者還停留在圓形城市裡。可是沒過多久,另外一次災難再次發生,海水從地下噴湧而出,將裂開幾個的圓形城市板塊衝的七零八落,甚至直接淹沒了全部的城市;也可能是第一次海水噴湧並未完全淹沒,第二次再次噴湧才完全淹沒。

從此形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海底城市遺跡的狀態。

周老的這個猜想倒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讚同。其原因就是這個海底城市板塊和其他對方的岩層結構明顯有所區彆,而且在海底城市遺跡周圍也並沒有發現其他的圓形城市板塊的存在,這就很符合周老所講的是被分裂後海水衝刷運動到這裡的猜想。

可是這些猜想都沒辦法解釋為什麼禮拜堂被封閉的原因。可能需要的就是打開禮拜堂後,從裡麵尋找到真正的原因吧。

“我們對禮拜堂進行了立體掃描。”郭院士接著說自己對禮拜堂的探索計劃。“整個禮拜堂隻有正前方有一道較寬敞的大門,左右兩側四扇水晶窗,以及樓頂最上麵有一個小的天窗口子。

根據掃描,禮拜堂內部充滿了海水,並無生物特征情況。內部結構比較簡單,主要是一個較大的禮堂和位於樓上的閣樓。由於水流影響,我們暫時無法確定裡麵的其他物件信息。

從正麵和左右兩側來看,大門是較為厚重的金屬門,成分是金銅以及超鈦合金。由於海水的腐蝕,還有加上歲月時間的塵埃積澱,門幾乎已經焊死,根本無法借助人力推開。兩邊的窗戶情況也是差不多,是用整塊水晶打磨後用卡裝的形式安裝進去的,一扇窗戶的長寬大約有7X3米,如此巨大的水晶玻璃是非常罕見的。我建議不要從窗戶破窗進入。

而我們唯一的入口,隻有樓頂上這個小小的天窗口子。

讓我們看看這個立體掃描圖,禮拜堂在設計時,天窗口子正好隱藏在屋頂尖頂的下方,這個口子是一塊2米乘2米的正方形水晶片,我們可以直接撬開這塊水晶片,然後從口子鑽進去進行探索。”

“前期,我已經撬開了這塊水晶片,把水下潛水器放了進去,你們可以來看一下圖像!”

隨著水下潛水器的攝像頭功能,大家看到了一個昏暗的狹小空間,這裡應該是禮拜堂的閣樓。打開燈光後,原本狹小昏暗的空間,突然就光亮了起來,這時大家才發現,閣樓內部結構和外部顏色上有很大的區彆。禮拜堂外部不知道什麼原因,已經變得灰黑,看不出原本建築的顏色;但內部卻因為長期封閉,雖然是長期浸泡在海水中,卻仍然保持原有的顏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