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禮拜堂內書架書籍的發現,讓郭院士驚喜不已。不僅僅是因為文字,更是因為書籍。
如果那些還呆在書架上的書籍經過千百年後,仍然還呆在書架上,彆的書籍已經化為塵埃,可他們依然還在,也就說明了,它們可能沒有那麼容易被海水腐蝕掉。
那麼這些書籍上記錄的東西是不是因為特彆的重要,所以才被做成這樣不易被腐蝕的狀態呢?!
根據莫亞男帶回來的視頻顯示,在那間房間裡的書架上,大概還保存著兩個格子,一共九本書!雖然,書脊上的那些文字都不認識,但可以慢慢進行研究嘛。
郭院士立刻著手安排人送來了一個水下切割器,需要莫亞男再次下水,將整個書架的兩個格子整體進行切割,同時讓自己的助手小田,準備好現場裝滿海水的透明箱子。
隻要莫亞男在海底將書架格子切割完畢,需要立刻裝進整個盛滿海水的透明箱子中,再在海水中進行完全密封,保持其無氧的狀態,以免出水後接觸到氧氣受到氧化的腐蝕損壞。
要知道,即使是地球上,從水中出土古籍,都是非常非常少見的,不僅僅是因為書籍在海水中很難保存,更難的還是在於,無法避免其出水後的氧化和因為海水浸泡造成的古籍受損。但,不管如何,要了解一個時代的情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該時代的書籍中去了解。這也是郭院士非常的緊張同時又帶著驚喜的原因。
選擇透明箱子將這九本書直接運回實驗室,再根據其書籍情況將其進行逐一分離。然後在對每一本書的情況和因為浸泡對內裡的文字圖案造成的影響采取相應不同的措施。
這裡有個小竅門。比如,你有一本書掉進水裡了,水浸透了你的書頁,你應該怎麼辦才能讓書頁恢複如初呢?很多人會選擇用烘乾的辦法,但是烘乾後,書頁會因為水分流失而造成書頁起皺,然後就變得皺巴巴的樣子了;還有聰明一點的人,會用吸水布把書頁裡的水吸乾,然後在攤在平整的地方進行陰乾或者晾曬乾。這樣的方式同樣會造成書頁皺巴巴的,甚至還會因為陰乾的不完全,進而生黴。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將被浸透的書頁放進冰箱,用冷氣“烘乾”書頁!是不是很奇怪,冷氣也可以烘乾書頁嗎?確實是可以的,不過呢,就像是你用曝曬一樣,是用高溫將書頁裡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是由液體變成氣體;而假如是由冰直接升華成水蒸氣,則是由固體變成氣體。在這裡就是說的冰箱烘乾書頁了。當然,說冰箱隻是一種比喻,實際上來說,使用家用的冰箱來烘乾被浸濕的書頁,效果並不太好。而應該用瞬間的低溫讓浸泡書頁的水分凝結成冰,然後低溫超過了水的升華點,也就使得這些冰變成了水氣被烘乾!
郭院士也是想使用這樣的辦法將每一本書分離出來。當然,在分離之前,儘量記錄能看到的和發現的符號文字,即使是不完整的,也能給郭院士研究文明語言提供很多參考。
曾憲宇被莫亞男強令上岸,呆在船上隻能呆呆地看著大山和小明繼續探索禮拜堂。
在禮拜堂的這間不像是主人房的辦公室裡,大山和小明還在繼續進行著搜索,剛才一進來大家都被書櫃上的書籍給吸引了,卻忽略了這個房間的最主要的地方——既然是辦公室,最主要的當然是辦公桌了!
當大山和小明看見辦公桌的時候才發現個奇怪的現象。這間辦公室是整間都在海底深處的,辦公室裡的很多應該有的小物件都隨著時間化成了塵埃,大件的東西可能也就是剩下了辦公桌、書櫃以及位於辦公桌旁邊的一個土堆。
讓大山和小明很好奇的就是整個辦公桌,它居然沒有被水的浮力浮起來,而是穩穩地立在辦公室地板上,難道它很重嗎?還有奇怪的也就是辦公桌旁邊的土堆,這麼大一堆土,它不可能是塵埃形成的,因為塵埃隻可能形成平鋪的厚厚一層,而不會形成山那麼大一堆。
擺在大山和小明麵前的有兩個選擇,是先查看土堆,還是先查看辦公桌?兩人對視了一眼後,最終決定還是先辦公桌,畢竟這才是辦公室的主體才對。
兩人左右圍著辦公桌看了幾圈,總算是發現這個辦公桌為啥沒有浮起來的原因——整個辦公桌被牢牢地固定在了地板上。在辦公桌的裡麵,有左右中三個抽屜,大山考慮了一下,讓小明拿好攝像頭,自己輕輕地伸手掏出強光手電,對著左邊抽屜的縫隙就照射了進去,然後眯著眼睛順著光線查看裡麵的物品。
這種時候,辦公桌的保存情況不清楚,大山可不敢隨便碰觸,萬一要是這個一碰就散的,那不是黑鍋背到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