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先遣軍戰士們,經受過較長的雪地訓練,從訓練指導規範來看,無論是向前開進,或是向後撤退,行軍一直以來都是在雪地作戰中不可忽視的環節。這環節影響著部隊能否投入戰鬥,以及有多少時間能投入構建防線。
在積雪中,士兵們根本無法像平時那樣快速的行軍移動,尤其是雪地山腳這樣積雪超過30厘米的時候,他們最多每時能前進1-2公裡。在這樣的情況下,莫亞男決定將大部分的物資暫時拋棄,輕裝前進,減輕負擔地前行,才是正確的保持足夠靈活性的做法。
由於積雪,所有人行動力、移動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假如遭遇任何敵情,根本不可能從行動中轉為攻擊,最多隻能就地防守,而就地防守也同樣會受到積雪的影響,無法構建足夠的防禦工事,甚至是無法及時的發現敵人來自何方。
頂著寒風渡過左前方的雪山,進入背風麵,寒風減弱,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走在前方的德米也停了下來,看了看遠處的風團和雪景,等待後麵的人走近。
不多會,連帶攙扶著曾憲宇的莫亞男都走近以後,所有人暫時由聚集在背風點了。
“莫隊長,必須休息一會。不然大家都會受不聊。接下來的一段路程將是背風爬山的路程,沒有保持好的體力,我們會有若隊的。”以往都是莫亞男會擔心這擔心那,現在反倒是德米開始擔心了?看來現在德米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你們做過雪地訓練,你們是專業的,我第一隊這邊完全服從你的指揮。”莫亞男知道德米的雪地行軍是非常專業的,乾脆把指揮權交出來,讓德米來指揮。
“現在是下午4點左右了,我們已經走了大概3,4公裡的路程,後半段還有5公裡左右的爬山路程,以及大約6,7公裡左右的下雪坡路程。按照我們目前的速度,我們現在有兩個選擇!”德米用手指在雪地上畫了三段路程的大概線路,對莫亞男解釋:“假如,我們現在動身攀爬這5公裡左右的雪山山腰,我們也許隻有晚上才能到達轉向下雪坡的位置。也就是最後半段的位置點。到那裡我們需要花費大約5個時左右。
也就是晚上的9點或者10點才能到達。抵達後,夜色太晚,我們不能貿然下雪坡,會很危險。我們隻能就近在那個地方休息。昨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測試過,這邊的夜晚溫度下降非常快,會很冷。我們帶的睡袋雖然充足,但是我們不敢冒這個險。”
“那第二個選擇呢?”聽完德米的解釋,莫亞男也慎重了起來。
“第二個選擇,則是我們從這裡向上僅攀爬一半的距離,這樣我們在雪山的海拔並沒有太高,情況仍然是屬於山腳下。我們選擇在這個半山腰的距離建築雪屋,我手下有部分西伯荒原生存過的戰士。我們隻要在這個位置用雪堆砌出幾個雪屋,那我們度過夜晚就會很安全,等到第二,我們已經休息夠了,到時候再急行軍到達雪山山腰這個下雪坡的地點,所花費的時間並不會比之前那樣的多。相反,由於我們是白抵達的下雪坡點,那個時候我們可以立刻想辦法開始下降雪坡,直到後麵的彙集點。
你覺得怎麼樣?莫隊長。”
德米的擔心最關鍵的是黑夜的情況。先遣軍是一前的下午3點左右出發的,在冰溝耽誤了幾個時,當晚上休整在雪穀窪地之前。接著清晨出發鏟進雪穀窪地,大約臨近上午10點抵達雪穀窪地的中央安全區域,又是休整又是圈地的直到中午才又再次出發,通過雪穀窪地後又頂著風雪前進了3,4公裡,直到現在時間大約下午4點左右。
按照德米的法,假如要繼續向前,也許走到下雪坡的路程轉點,大約還要走5個時左右,也就是至少晚上8-9點才能抵達雪山山腰上的轉點位置。這個位置,是萌設定的路線上海拔最高的點,轉過這個點後,就是一條下雪坡的路線,後麵如果是夜晚,根本看不清楚,那就必須在轉點休息並渡過一晚。可這樣在一個海拔較高的地方,同時也會遭遇更強的風雪和氣溫下降更低的影響。
所以德米第二個選擇則是現在繼續往前走一半的路程,再一個合適的地點上建立雪屋,以遮蔽夜晚的風雪,等到第二淩晨再急行軍到達轉點後一次性下雪坡。這樣做的好處一是為了不停留在高海拔的山區;二則是避免了在夜晚下雪坡的尷尬。
“可以。我同意這個辦法。我們再繼續往前走2個時,然後就立刻製作雪屋。今就把我們攜帶的大部分食物全都吃掉,明一早就急行軍,直到彙集點!”莫亞男也是很果斷,德米提出的辦法確實具有可操作性,就安全問題上來也更安全。甚至對曾憲宇的負擔也不會那麼大。剛才那段路,曾憲宇已經出現了體力不支的情況,要不是最後莫亞男和明攙扶著,怕是就要癱倒在雪地裡了。
雪屋的建造,最開始是先用冰雪壓緊形成大塊的冰磚,然後將大塊的冰塊用刀切成矩形的塊狀備用。在要修建的地方劃出圓形的麵,中間向下挖掘,擴大空間。將矩形塊狀的冰磚一層一層的環形累聚,每一層都縮一點,形成弧形收口,最後用一塊冰磚封堵頂部。
形成這樣想壘狀的雪屋後,再用雪將冰磚之間的縫隙堵上,將門開在背風口,或者直接從地下挖出一條隧道進入。這樣修好的雪屋,即使外麵溫度零下四十度,雪屋裡麵的溫度也能保持在零下幾度甚至更高,保暖效果非常好。足以讓人在裡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