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趙桓忽然一反常態的要強行遷移百姓,不是沒有人想過反抗,也不是沒有人想過造反抗命。
就像是西方蠻子們說的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整個江南被趙桓點名的幾個地區裡麵的大小豪商和地主們什麼樣兒的想法都有。尤其是那些被戶部選中要移民的。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想歸想,實際行動歸實際行動。
想,誰都敢想。但是付之於行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官家當初說要拿金兵的腦袋築京觀,結果就是汴京和太原等城外都築起了大大小小的京觀。官家當初說要屠儘整個交趾,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交趾猴子都沒能活下來!甚至連做勞工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儘管整個江南之地哀鴻遍野,如喪考妣的大小豪商和小中產家庭、家族遍地都是,但是還真就沒有人敢舉旗造反。
畢竟對比起整個家族所有人都掉腦袋這種風險,還是老老實實去瀛州的損失更小一些。
而且也不能單純的以損失大小來計算。
對於家裡有權有錢的那些大小豪商和大地主們來說,這次被遷移去瀛州自然是虧了血本,可是對於那些家裡隻能算是薄有家資的人來說,這一次出海就已經能算得上不虧不賺,甚至還略有小賺。
如果是對於那些家裡一年到底都攢不下幾貫錢的窮人來說,這次去瀛州可就是純粹的大賺特賺了。
因為強征遷移的家庭都是以戶為單位的,而補償則是以人頭為單位的,而且一路上有人護送不說,就連吃喝住行都是由朝廷負責解決,根本就沒有什麼需要自己承擔花銷的地方。
而等到了瀛州之後,土地是官府給分配,耕牛、種子、農具等等生產所需的資料也都是官府承擔,就連住的地方都是官府給蓋好的院子,每個人十貫的安家錢基本上都能省下來。
就算是一個家庭隻有三口人,那也足足有三十貫錢,如果換成那種一家有十幾口人的,那可就是一百多貫錢了。
再結合朝廷給的其他優待,比如三免五減之類的政策,縱然許多百姓不願意離開故土,倒也沒有人說些什麼怪話,更沒人想著因此而造反。
基數最多的普通百姓們沒有鬨事的想法,剩下那些想鬨的也就沒有了鬨的底氣。
不要以為大宋的“鄉賢士紳”們會完全無視百姓。
實際上,雖然“鄉賢士紳”通常都會在占儘了百姓的便宜之後再罵上幾聲蠢貨,卻也不是不知道離了百姓們的支持之後鬨事的下場。
畢竟,這些“鄉賢士紳”可都是讀過書的,沒有哪個是傻子。
而且《大宋皇家報》上麵說的很清楚,之所以要遷移百姓去瀛州,是因為瀛州發現了金礦和銀礦,還有大量可以耕種的土地,現在遷移百姓過去,就是為了把瀛州徹底變成大宋的一部分,以後好給子孫後代們留下。
……
“鄉親們!以後你們就是咱們瀛州布政使司銀見州周防縣的百姓啦,而我,丁略知,就是咱們周防縣的知縣!我跟大家夥兒一起去瀛州!”
趁著一眾百姓們休息的時候,一個身著七品官服的官員笑眯眯的站在一眾百姓身前,高聲道:“無論是在去瀛州的路上,還是到了瀛州之後,大家夥兒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來尋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