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話又說回來了,趙桓再怎麼沒譜沒溜,也不會真個去用這兩個年號。
結果吧,想了一溜十八圈,趙桓也沒想出來什麼符合心意的年號——天啟那個年號肯定也不能用,畢竟木匠已經用過了,而且木匠挺早就沒了。崇禎這個年號……算了,這個年號也不想用。
然後趙桓表示年號這玩意太麻煩了,朕這個皇帝既然給你們發了俸祿,那你們就有責任替朕想好該用什麼年號,朕不能把精力浪費在這種事情上。
朝堂上的大佬們眼看著趙桓同意了改元,心裡還都挺樂嗬的——看,官家還是能聽得進去勸嘛,誰說官家不訥諫的?這不是誹謗官家麼!
至於怎麼樣才能想一個讓趙桓滿意的年號,這些大佬們倒也不擔心,畢竟都是一群文化人,想個年號這種事兒實在是太小意思了。
然而還沒等這些大佬們樂嗬多久,朝堂上忽然跳出來一大票禦用的文棍,表示大宋的宗廟製度很有問題,完全不符合孔子他老人家要求的“應為太祖者,則其廟不毀。不及太祖,雖在禘郊,其廟則毀矣”——
很明顯,太宗他老人家除了高梁河騎驢漂移這事兒比太祖皇帝出名,剩下的還有哪一點比太祖皇帝牛逼的?民間都說太祖皇帝是一根盤龍棍打天下,可沒說太宗皇帝驢車漂移打天下。
再說了,反正趙二都特麼騎驢漂移了,而且率先違背了金匱之盟,估計也沒什麼德可言,稱宗都還勉強,再單獨立廟祭祀就不太合適了。
那個誰不是說過嘛,國之大事,在戎在祀,官家您老人家在戎這方麵那是真沒的說,帶著你手下的那些殺胚們看誰都是戰五渣,那麼在祀這方麵,您老人家是不是也該起個帶頭作用?
至於什麼“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七”以及“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的說法,那全當沒看見就行了。
整個朝堂上的文棍們集體發力,先是把李綱等實誠君子懟得啞口無言,接著又擺出一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態度來,死活就要“逼”著趙桓這個皇帝把趙二的廟給“毀廟合祭”,也全然不在乎趙桓這個官家就是趙二的後人。
然後上輩子穿成崇禎皇帝時就曾派人暗中挖過嘉靖墳,且早就對趙二騎驢漂移極為不滿的趙桓也隻能無可奈何的應了下來。
至於自己百年之後會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趙桓則是一點兒都不擔心——自己的寢陵等炸藥桶那邊到手之後就開始營建,廟不廟的就隨便後世子孫,無所謂。
相比之下,趙桓更關心趙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