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麵,唯一能夠算得上是好消息的大概就是交趾、緬甸、占城等南洋的諸多國家已經成為了曆史,現在這些能夠種植三季稻甚至四季稻的地方都已經成了大宋的一部分,當地的土著們要麼是選擇徹底融入大宋,要麼就是成為了京觀建築材料,南洋已經成為了大宋的重要糧倉。
至於皇家學院之中的農學院那邊什麼時候能折騰出雜交水稻,趙桓對此也沒有抱過太大希望——能折騰出來最好不過,折騰不出來也無所謂,反正不能把底牌全部寄托在交雜水稻上麵。
想到這裡,趙桓又忍不住撓了撓頭,提筆寫下了玉米紅薯這四個字。
從對待百姓的角度來看,康麻子那一家跟老朱家比起來那叫一個天差地遠,結果老朱家的皇帝們被黑出翔,麻子家代代割地賠款好搞文字獄的蟎蟲們卻都成了明君聖主,這裡麵除了蟎蟲們不要逼臉以及東林黨的孝子賢孫們大力吹捧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玉米和紅薯這兩種高產作物。
正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趙桓要是不知道這玩意也就算了,既然趙桓知道玉米和紅薯這兩個玩意,自然也不能乾看著。
回頭把大宋現有的幾支水師都整頓整頓,裝備該升級的升級,讓他們去蓬萊大陸那邊把玉米和紅薯都帶回來。
想了想,趙桓又提筆寫下了環境兩字。
說實話,小冰河期這玩意到底是因為什麼而開始的又是因為什麼而結束的,以趙桓那滿是elseif和京觀地盤的腦子也實在是想不明白。
但是趙桓在腦子裡做了一個簡單的判斷之後覺得既然小冰河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全球溫度下降,那隻要想辦法讓全球溫度上升不也能解決一部分問題?
儘管這個理論用elseif和sitch以及hile、for之類的運行都會報error,但是趙桓感覺這個問題比起糧食問題來說要好解決得多。
想要解決溫室效應大概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要不然種花家也不至於搞什麼節能減排國六a、b之類的玩意,再加上趙桓不過是個程序員出身的穿越者,所以趙桓也基本上不懂這方麵的東西。
經過一番反向思維後,趙桓感覺想要弄出溫室效應來還是比較容易的——加大煤炭的普及程度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就行了?
心中給自己點了個讚後,趙桓又再次提筆寫下了外敵這兩個字。
有一說一,像存糧之類的手段隻能屬於戰術上解決問題,像高產作物也隻能算是半個戰略,真正的終極殺招還是在外敵上麵。
如果沒有建奴,大明的江山就算是涼了也不過是換個人來當皇帝,根本就不會有神州陸沉三百年的說法,更不會出現一個“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不讓我當皇帝就不行”的狗逼。
大宋現在也算是開了眼界了,跟歐羅巴那邊多多少少的也算是有了接觸,如果不早點兒解決掉他們,難免他們會在小冰河時期過來咬大宋一口。
嗯,朕覺得你將來有可能對大宋不利,所以朕搶先乾掉你,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