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金國那邊的火器發展已經被方彆引向了歪路——火藥中硝石的比重加大,不僅意味著容易炸膛,同時也意味著炮聲更響,硝煙味兒更重。
正所謂新兵怕炮,老兵怕槍,禁軍裡麵的老兵油子們能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睡著,也能在偶爾火銃響起的戰場上保持萬分警惕,而那些新兵就恰恰相反,更彆說這些沒有經過訓練的青壯百姓,到時候不先炸營才怪。
至於那些想要捐餉獻糧的豪商巨賈,趙桓一時間卻是有些遲疑。
不接受這些人捐餉獻糧吧,難免就會寒了人心——崇禎那倒黴孩子想要借錢都借不到,大宋民間是可著勁兒的給皇帝送,這人心多難得多寶貴呀。
可要是接受吧,又有可能給人一種扶植商業的錯覺。
大宋雖然從來都不禁止商業的發展,但是也不會大鳴大放的支持商業,重農抑商才是大宋的基本國策,而大宋之所以會放寬對於商業的管製,說白了還是為了有錢給大遼、西夏等國歲幣。
要不然的話,為什麼曆史上就隻有大宋會放開商業管製,其他辣麼多的朝代有一個算一個幾乎全是重農抑商,難道這些王朝的皇帝們全都是瞎子,看不到商稅能夠給國庫帶來多少好處?就算這些皇帝全都是蠢貨,那站在朝堂上的那些大佬們也總該看的到吧?
不是看不到,而是在工業技術和農業技術不夠發達的前提下隻能選擇性的重農抑商——商業這個玩意固然能提高朝廷的收入,可是沒有了農民種地,再多的錢也沒辦法換成糧食,種花家有高產雜交水稻有化肥,古代的那些皇帝們有個球?所以,為了國家的穩定,皇帝和朝堂上的那些大佬們也隻能優先選擇重農。
就像黃世仁說的那樣兒,正所謂窮**計,富長良心,無聊生禍患,文雅點兒的說法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種理論的背後其實是千千萬萬農民的血淚——吃不上飯的時候是農民伯伯,有飯吃了就是農民兄弟,吃的好了就是農民工,基本上用不著了就是惡意討薪。
現在的大宋雖然不用給誰歲幣了,可是在小冰河期的威脅下,趙桓也沒膽子去挑戰重農抑商這個基本國策。
萬一都特麼跑去搞工業搞商業了,誰來種地?沒有人種地,各地的糧倉又該上哪兒囤糧食去?沒有糧食,等著小冰河期來了之後糧食減產,糧價瘋漲,老百姓照樣吃不起糧食,該造反的還是會造反,基本上還是個涼涼的結局。
除非先搞出來化肥,再搞出來雜交水稻高產玉米紅薯土豆之類的玩意,可是除了紅薯土豆還比較靠譜之外,剩下的又有哪個靠譜的了?天然肥料的產量低,化工肥料沒那個技術,就連玉米這玩意都不太靠譜——據江湖傳言,大宋時期的玉米跟後世那些甜玉米、粘玉米之類的可是一點兒都不像,產量也未必真就那麼高。
還有一點更要命的是,趙桓之前還有過一個多生孩子多種樹的國策……
多生孩子就意味著人口會大量增加,對於糧食的需求也會大大增加。
所以,趙桓現在要執行的就是重農抑商,趁著小冰河時期來臨之前就先大量的囤積糧食,儘可能的減少未來可能產生的動蕩。
也正是因為如此,那些豪商巨賈們想要捐餉獻糧的舉動,就成了讓人頭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