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來自男神的指點(1 / 2)

本站 0zw,最快更新穿成美男子最新章節!

“孝,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也。人之始,德之本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先開宗明義的說了一句總結,然後又細細的闡述自己的論點。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證、論據.。然後,從書中引用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給自己的論點以有力的支撐。

張昌宗通讀了很多遍《孝經》,又有成年人的思維和理解能力,對《孝經》的內容已然爛熟於胸,在李欽讓教導的解讀上,也有自己的理解。

《孝經》作為啟蒙的第一本經義,講的是倫理,可以說是對儒家三觀的一個闡述,也可以說趁著孩子小,先給你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打開方式。幫你樹立三觀,不就是教做人嗎?

而在《孝經》基礎上的《論語》則包含方方麵麵。北宋有位宰相,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雖然說這句話的那位,學問稀鬆平常,但《論語》作為一種“語錄體”的文書,涉及的方麵卻頗為廣博,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等皆包含其中,是孔聖人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

這兩本書讀懂了,基本也就懂了古代封建社會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規範的要求。是基礎中的基礎,唯有把基礎都讀通、讀透,方才有更進一步去讀後麵更深一層次,內容也更具體、深奧的四書五經。

張昌宗為了論證自己的論點,論據全是從已經讀過的幾本書裡找,互相印證,互相證明,到也把自己的論點解說的清楚分明。

朝堂之上的人,學問再差,《孝經》和《論語》總是讀過的。即便是學問差如武三思者,也聽懂了張昌宗的論證過程,並為之暗暗喝彩。

“……是故,《孝經》教導為人之道,《論語》教導處世之道,學會如何為人處世,方才有了行走於世之根本,作為蒙童啟蒙之學,可謂微言大義。太後、諸位官人,以上便是小子對《孝經》、《論語》兩書之淺見,請斧正指點。”

說著,張昌宗一揖到底,姿態拿的很好,也十足的認真。對比先前他的活潑俏皮,這般的認真,倒是能看他對學問的鄭重之態。

武太後臉上微微帶著幾分笑的道:“讀書本宮喜歡,然評解經義本宮卻不在行。婉兒,你說,何人可評六郎此解?”

上官婉兒恭聲道:“太後,婉兒以為,評詩文太後可評,婉兒不才,也可評,然若要品評經義是否解得好,自然要問朝上的進士郎們!”

武太後讚同的頷首:“婉兒言之有理,進士郎們皆是解經義之好手,確實該問他們?陳伯玉,你來評!”

“喏!”

一個青年男子越眾而出。張昌宗就站在武太後旁邊,雖然人小腿短,但居高臨下,到能看清楚朝臣們的樣子,聞言立即朝陳伯玉躬身作揖:“請陳公指點。”

求教之態做得極為到位,也不是張昌宗故作姿態,而是他心裡是真佩服眼前這人的。陳伯玉,這個名字大概認識的人不多,伯玉是他的表字,若說他的名字,那知道的人就多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讀過的人不知凡幾,便是眼前這位陳伯玉陳子昂的作品。

張昌宗很喜歡讀他的詩,那種撲麵而來的蒼勁剛健感,不同於後來李白的浪漫,不同於杜甫的樸實無華,簡直男子力滿滿。

陳伯玉道:“若論張六郎方才解的經義,可當得‘才思敏捷、悟性過人,前途不可限量’之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