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靠岸補給,其餘時間皆沿著海岸線在海上航行,現在的科技,還沒解決長時間航行而導致的維生素缺乏的問題,所以,即便是遠洋航行,也是循著海岸線走,如此才能保證水手們的健康問題。
“明天就到泉州了,我們直接上島去看看,順便做些補給,如果島上不夠的東西,再去泉州城裡補。”
張昌宗提示著,上官婉兒與薛崇秀皆是眼睛一亮,曉得他的意思,點點頭,麵上頗有些期待之色。
上官婉兒麵帶憧憬之色的:“六郎,那是個什麼地方?”
張昌宗笑著實誠的道:“應該就是個荒無人煙的島嶼吧。”
“……”
上官婉兒瞪著他,臉上十分的一言難儘,薛崇秀微微一笑,道:“阿榕三年前便帶著人上島了吧?怎麼還荒無人煙?”
張昌宗拍拍腦門,道:“我說的是總體環境,我們現在占據的那一塊地方,這三年發展的還不錯,城也築起來了,農業生產也早就展開了,欣欣向榮吧。”
三年啊,前期的基礎設施全是內陸產業經營所得,為了建設,張昌宗、薛崇秀不說節衣縮食,生活卻也過得十分簡樸,好在兩人都不是好奢侈享受的人,倒也不覺窘迫,反而因為建設事業乾得紅紅火火而滿麵紅光。現如今有了這樣的成績,兩人遠比旁地人來得欣慰。
“是如何規劃的?”
一直話挺少的鄭氏,開口問了一句。張昌宗立即點頭,轉身跑回自己住的那個船艙,翻出規劃圖來給鄭氏看。
“太太請看,”
張昌宗攤開地圖,給她講解:“流求島的地形多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地少,山高而水急,弟子選在這個地方,這裡是島上麵積最大的平原,弟子選擇在此築城,坐北朝南築一城,城內我們自己居住的房子,我選擇的是塢堡,城外廣大的土地,除了劃分給治下之民耕種外,還可以養上一隊騎兵……”
張昌宗對照著地圖,指著規劃圖,詳細的給鄭氏解說,鄭氏聽得頻頻點頭,聽完了之後道:“軍略這些,我也不懂,隻是,看著這麼大的一片土地,你規劃僅僅有條,不盲目,不浮躁,便知是能經營起來的。經營一城一地,皆是曠日持久之事,不是一代能做好,而是需要集合數代人之功方能成事的,好好做,做好了,不管是於你還是今後的子孫後代,皆是可以傳承百世的基業。”
“哎,太太放心,弟子知道的。太太、師父,您二人再看塢堡的圖紙。”
張昌宗再抽出一張圖紙來,給鄭氏和婉兒師父看。他與薛崇秀都不是學建築的,但是,兩人走的地方多,古今中外的各種建築見識過不少。穿成大唐人後,張昌宗又查閱過宮裡各類藏書,選來選去,選擇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時興的塢堡。
他選擇築城的地區,靠近山的一片是台地,較耕種的平原高出一些,恰好於此地建以塢堡,最高處為內城,是規劃了留作主人屋的地方,最高處築有瞭望樓;再外一層則是部曲、奴婢居住的地方,雜以工匠,最外一層則是畜養牲畜、雞鴨的地方、外城有城牆,四角有瞭望塔和箭樓,以城門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居之。
是最典型的塢堡建築風格,隻要人手、指揮得當,小股的軍隊或是土匪什麼的,根本不要想著攻破,除非是大軍拿人命來填,否則,端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好居所。
鄭氏看得連連點頭,道:“鄭氏數代以前也是有塢堡的,後來天下大一統,時勢所趨,才離開塢堡,我幼時曾聽祖父提過,不想今日竟能見到實物,甚好,甚好。”
張昌宗嘿嘿笑笑,不好意思的道:“隻是,這次去怕是要讓太太白高興一場了。”
“怎麼說?”
鄭氏好奇的追問一句。張昌宗咳嗽兩聲,尷尬道:“因為人手不夠,又要發展耕田,發展農業生產,隻農閒的時候弄一下,外城和內城已經建好,因為我們一直不曾到島上來,主屋卻還沒建好,隻建好個框架。”
鄭氏笑了,麵上並無意外之色,道:“我想著應該也沒建好,建造塢堡可非易事。無妨,你這般才是為上者該有的樣子,做得很好。”
張昌宗被誇得不好意思:“太太,您這是尬吹啊。”
“嗯?”
鄭氏不解,張昌宗少不得解釋一下,惹得鄭氏不禁仰首大笑,開懷的樣子,平日少有,可見,不止是年輕的三個開心,她老人家心情也是十分愉快的,想來也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