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起航(1 / 2)

長安城內風雲變幻之時,張昌宗剛帶著一家老小到廣州。嶺南一帶,在今時今日仍是荒僻之地的代名詞,但是,廣州城的碼頭上卻大船林立,人來人往,不止有大唐人,還有彆國人,例如波斯人、大食人等,季風季的到來,代表著一大波財富的靠近,每一個希望去大海上搏富貴的人,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我國沿海的季風季,冬季風向由大陸吹向大海,夏季相反,季風由大海吹向陸地。現在已然是秋末,在季風到來前,貨物必須齊備好,裝好船,此時,正是碼頭最繁忙的時候。

海邊風大,鄭太太心疼寶寧,帶著裹得嚴實的孩子先回廣州這裡備下的宅子,上官婉兒、薛崇秀兩人換了男裝打扮,披上鬥篷,與張昌宗一起去碼頭看看。

張昌宗陪著師父、老婆三人隨意的走著,也不好讓她們太靠近,畢竟,碼頭上搬貨的都是粗魯漢子,怕衝撞了她們。

上官婉兒手搭涼棚望著碼頭上停靠的大船,哪怕不是第一次見了,還是有震撼之感。海船與內陸湖泊上航行的船是不一樣,隻那風帆、桅杆看著就十分的巨大,上官婉兒每次看了,都有心潮澎湃之感,這是要在大海上航行的船隻,現金看著大,但到了大洋之上,卻又顯得小,一時間不禁滿懷感慨,看著怔怔出神。

薛崇秀陪著上官婉兒站著,張昌宗跑去一旁跟陳子昂說事情。說起來,陳子昂是認識上官婉兒的,他又是正直的性子,原以為張昌宗要守孝,他提前出京來,結果,看張昌宗也跑來了,虎了臉正要說兩句,上官婉兒一身男裝出來與他見禮,瞬間就愣住了,要說的話也就說不出口。

待後來了解其中的隱秘,對張昌宗隻剩下一臉的一言難儘,張昌宗還振振有詞:“陳師就是想得太多,為人又太過正直,某些時候,正直到了缺乏變通的地步。為人行事固然要直道而行,但是,直道受阻的時候,也不凡變通一下,隻要是目的是正義的,受益的最終是君子就行。我以為,過程稍微變通一下也無妨,總不能讓小人得利,那做君子還有什麼意義?總要讓君子得利,小人受損才是。”

陳子昂白他一眼,駁斥道:“君子喻於義,小人方才喻於利,你莫要誣了君子的清名,枉你還有名儒的名聲。”

張昌宗訝然:“怎麼就成名儒了?”

陳子昂道:“你前些年發表的那一通關於仁的理論,很得時下儒家子弟的認可,於士林中頗有名望。”

哎喲我去,當時隻顧著嘴炮痛快,完全忘記了!但是,張昌宗可不是儒家的支持者,他其實更傾向外儒內法,可不能讓人把他劃到儒家去了,等“出孝”後要記得在季刊上發表幾篇雜文,表達一下觀點。

這麼想著,口中道:“管他名儒不名儒的,且先放著,以後再說,先說眼前,陳師,您這個觀點我卻是不讚同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固然是君子與小人區彆的根本,但是,為什麼君子就一定要拘泥於義而避而不談利?那不是告訴大家,做君子就是要吃虧,就小人就能得利益嗎?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雖說安貧樂道是個好品質,但是,有更好的生活可以追求,又不違背道義的時候,為什麼不要?皆對利避而不談,長此以往,還能有幾人去做君子的?陳師,饑有食、寒有衣、居有屋、行有道是每個人生活的基本保證,隻要不唯利是圖,得之有道,我以為,君子不應該恥於言利,反而更應該與小人爭利,要讓天下人都知道,做君子是一樁很有前途的事情,做小人是不劃算,如此,方是教化四方的正道。”

陳子昂被他說得啞口無言,麵露沉思之色。張昌宗是故意借機勸誡陳子昂的,這位陳師吧,智慧有,勇氣也有,也不缺決斷,傲骨嶙嶙,可謂之當代人傑,但是,還是先前說的毛病,有時候太過正直,近乎迂腐。

張昌宗敬佩他的為人品行,但是,請他做事的時候,就不能不考慮這樣的性情對事務的影響了。所以,先前陳子昂跟他一起出征的時候,張昌宗取他正直,托他掌了軍法,倒也相得益彰。

隻是,現在是他要跟著出海,這樣的性情,就有點不適合,張昌宗先勸誡他一下,然後繼續把他放到執掌刑法的位置上,然後,把主事的位置給了阿榕。

阿榕比他年紀還長些,見多識廣,心誌堅韌,又經過事兒,為人細密周全,又不缺謀略決斷,有大仁而又不流於婦人之仁,是最適合的主事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