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既然帝閥這麼強大的一個內部遺留問題,從立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留下來,而大夏太祖又沒辦法解決的掉,也就隻能以此來督促後人了,希望後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隻有這把刀切切實實架在後人的脖子上的,他們才會絞儘腦汁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奈何,帝閥強盛至今。就算是為此,同樣開國就存在的曹氏一脈被扶持起來了,後續帝王又先後扶持起了李氏與獨孤氏,可是,依舊沒能夠撼動得了帝閥。
而到了幾百年後的今天,這道遺召更加是成為了帝之淩最鋒利的一把刀。
讓他有了充足的大義之名,成功將皇位從龍氏手中過渡到了帝閥手中。
由此,帝之淩於夏都安邑昭告天下,改元稱帝,立國號為霄,改安邑為開平,並以開平為都,意為開萬世之太平。
陰陽家主要集中在夏魏兩朝的範圍進行活動,雖然在其他幾大皇朝裡麵,他們沒什麼市場,可至少在這兩個皇朝之內,他們多少還是有些影響力的。
而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在大夏之中,就有一定的流程。
夏為金德,金生水,故而,他的下一個皇朝應該為水德。
霄字,既有水德之意,而且,又與帝之淩的淩字之意相互呼應,並且,這個國號又是他帝之淩翱翔於九霄之上的雄心的最真實的寫照,故而,以霄為國號。而且,霄字,也是出於帝之淩對於創世大神的尊重。
大霄。
曾經的夏都安邑,如今的霄都開平。
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清晨吉時,文武百官與各國使節齊聚皇都內的天壇。
而開平之內,幾十萬百姓來到了這裡,同時大霄各道也有觀禮朝拜的隊伍到來,一時間方圓十餘裡彙聚了百萬觀禮朝拜的百姓。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招展,人山人海。
百姓們自發彙聚到了這裡,昭示著大霄皇朝的盛世初顯。
天上臉盆子大的太陽公公大喜過望,球型虎軀巨震,撒發出春季裡最最熱烈的光芒。
天壇四周,十萬霄軍將士拱衛,天壇直通開平的大道兩側,五萬霄軍負責警戒。威武的將士個個盔甲鮮亮,手中刀槍如林泛著鋒芒。雄糾糾氣昂昂,向天下展示著大霄的武運昌隆。
在一聲聲鐘鼓聲中,帝之淩出現了。
帝之淩頭戴帝王金冠,金冠前十二根玉旒垂下,擋住帝之淩的大半張臉。身著玄色帝袍,手裡握住一隻玉璧,一股帝王的威儀撲麵而來,令人心生敬畏。
卯時的時候,其實帝之淩便已經起駕出宮,百官擁簇著帝攆,數千人的儀仗隊,華蓋旌旗在官道上綿延出去十餘裡,一眼望不到邊。所過之處,霄軍將士與百姓如浪頭般拜倒在地,山呼萬歲。
而帝之淩似乎很享受這一幕,故而,這一路走的並不快,直到現在,才終於來到了登基的天壇之上。
鼓聲停止,天壇前的百官齊齊地對著帝之淩行跪拜之禮。
帝之淩就站在天壇的最高處,接受著百官和萬民的朝拜。
首先是祭拜天地。
加上基座,近乎有數十丈的天壇大殿,曠古爍今十分宏偉。
帝之淩通過大殿前的丹橋進入殿旁一側的祭天神壇內,當他來到壇內後,文武百官並司儀人員。一路小快步,從丹橋兩側的台階進入壇內。
這個時侯,一百二十八名手執羽扇,身穿儒衫的青年才俊來到大殿前的廣場左側列隊。
同一時間,哢哢的腳步聲響起,一百二十八名精煉鎧甲的魁梧勇士,右手提著開山大斧,左手持著虎紋大盾,來到大殿前的廣場右側列隊。
兩陣縱橫各式八列。
羽扇儒衫者,代表著大霄皇朝的文治才盛之氣象。
武士者,代表著大霄軍全體將士,追隨皇帝陛下帝之淩征伐天下的威武雄姿。
加在一起,既為大霄皇朝兩條腿走路,在文武兩條路上都開花結果之意。
祭天神壇兩側設置著諸神的神位,按照統屬關係,共分為七組。每一組都有青色幔帳搭成神幄,兩側共計六組,每一邊都有三組。
拱衛中間的那一組,這一組有正主位:其首為天帝的神牌。兩側則是從神位,如掌握日月星辰,或者是風雨雷電等等神的牌位。
每個神明的牌位之前,都有三牲與美酒,鮮果,佳肴等大量的供品,僅僅隻是存放祭品的器物禮器就已經高達一千多件的數量。
神壇西南則有一尊檀香巨鼎,而東南有火柱天燈。
其中,檀香竟成霧色,將整個神壇籠罩如煙雲飄渺之狀,於燭火搖動的期間,竟給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之感。
祭天神壇前。帝之淩雙手疊加環在胸前,兩個大拇指遙遙相對,鄭重拜在了正中的那一座金色蒲團上。
這時,作為的司儀白落狄跪呈香柱。
本來,以白落狄的身份,是沒必要親自來做司儀這種苦活的,但是,帝之淩走到了這一步,這其中大半是他的心血。故而,還要親自主持帝之淩的登基儀式,這是他在驗收著自己給自己交的答卷。
白落狄一直以來,在帝之淩的手底下,都功勳卓著,這一路走來,大半都有他作為幕後推手。
正是因為他太過耀眼,黃秋道落子大楚,設計讓大楚軍方年輕一代幾乎死了七七八八,而後,在出現項羽這個意外之喜後,更是以項羽為棋,攪動大楚風雲。
而黃秋道一使勁,白落狄更加不肯示弱,與儒門七傑之中的另一位蔡河一起,最終,促成了獨孤閥之事。
而帝之淩的九霄佐命大臣,白落狄直接占據首位,成為九霄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