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俾斯麥以鐵血宰相的身份執政期間,其實一直都是以政治手腕來達成德國統一的目的,而不僅僅是依靠所謂的軍事力量。
他明白勝利的邊界和代價,精準開啟和結束局部戰爭,用有限的代價換取相對大的收益,準確利用同盟和敵人關係之間的微妙變化攫取最大利益,最終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統一德國後,俾斯麥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的視野超越了德國的邊界,開始在更廣闊的歐洲舞台上施展他的外交才能。
通過建立複雜的聯盟體係,俾斯麥成功地將德國置於歐洲政治的中心位置。
這一位,完全和諸葛亮或者是管仲一樣,他們最根本的還是政治家的屬性。
而這一位,他的政治屬性還有絕對在智力屬性之上。這樣的人物,自然是頂尖人物之間的頂尖人物。
“叮,第二人,範文程,智力100。”
堪稱清初第一謀士,文臣之首,輔佐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代帝王的一代謀略家。
寧錦之戰後,建議與明議和,以爭取喘息之機;提出征伐蒙古、恩撫朝鮮、招撫明將的策略,扭轉了後金的不利局勢;反間計除袁崇煥,使祖大壽逃歸錦州,使清軍從容退出關外;李自成入北京,多爾袞舉棋不定,提出儘早入關的方略。
清人入關後的大部分製度、條律多出自其手,是滿清加強中央集權、大力推行漢化的主要謀主和幕後推手。範文程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很多事情後麵都有他的影子。
“叮,第三人,伯裡克利,智力100。”
這一次的召喚,這個質量確實高的離譜了!
俾斯麥是一個管仲和諸葛亮式的人物,而這一個,同樣是一個管仲和諸葛亮式的人物。
雖然說,王羽這一次神級人才召喚的本意,是想要召喚出一個謀士出來。可是,如果能夠再召喚出一個這樣的人物,那麼,就算是讓王羽違背之前召喚的初衷,也並非不可。
提及希臘,雅典和伯裡克利永遠都是無法繞過去的,他的時代,就是希臘的黃金時代,甚至可以乾脆的直接稱為伯裡克利時代。
他在希波戰爭後的廢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藝術,現存的很多古希臘建築都是在他的時代所建。他還幫助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第一階段擊敗了斯巴達人。
尤為重要的是,他培育當時被看作非常激進的民主力量。他的時代也被稱為伯裡克利時代,是雅典最輝煌的時代,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一批知名思想家。
在伯裡克利的領導下,雅典的奴隸製經濟、民主政治、海上霸權和古典文化臻於極盛。
“叮,第四人,劉秉忠,智力100。”
因為元和清這兩個特殊的時代,是由兩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且還是大一統的政權。
故而,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人似乎是忽視了這兩個時代的一些風流人物。尤其是,這兩個時代的一些漢人。
但事實上,不管是範文程或者是劉秉忠,他們能夠作為一個時代的首席文臣或謀士,他們在能力之上,絕對不會差於其他時代的一些佼佼者。範文程,他是清初的第一謀士和文臣,而劉秉忠,則是忽必烈時代的第一謀士和文臣,為元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唯一一人。
提到“黑衣宰相”,或是有些人的第一印象就會出現,姚廣孝的名字。
可事實上,元朝也有一位“黑衣宰相”,那就是劉秉忠。
可能劉秉忠在民間沒有什麼名氣,可是要說起他的曆史功勞那可非常大了。
忽必烈與劉秉忠討論天下事,曾及其滅宋之策,劉秉忠向忽必烈建議三路伐宋,東路取金陵,中路取襄陽,西路取川蜀。若取天下則以不弑殺人為要……
自此劉秉忠就以僧人留在了忽必烈幕府為其出謀劃策。
而後來的劉秉忠又為忽必烈出了十四安邦定國之策:
一、馬上取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要忽必烈做蒙古之周公。
二、任用將相,分封開國功臣子孫為天下郡守,功賞過罰。
三、百姓賦稅太重,請減輕百姓負擔,定百官俸祿,禁止官員任意生殺予奪。
四、減少死刑,以及判死刑要反複審核。
五、百姓為國家根本,赦免百姓的債務。
六、製定商業稅,勸課農桑。
七、辦學校,以及開科取士。
八、招撫百姓從事生產,減少苛捐雜稅,國家扶養鰥寡孤獨。
九、尊孔子,網羅天下儒士,訪名儒為國家所用。
十、頒布新曆法,撰修《金史》。
十一、對讀書人免稅,凡有一技之長必留而用之。
十二、廣開言路,遠小人,近君子。
十三、不言利,減少貧富差距。
十四、定立法度,刑法寬仁,禁止嚴刑峻法。完善朝廷製度,用官職籠絡人心。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攻打四川釣魚城,結果被射死在城下。蒙古帝國最高權力出現了真空,留守漠北的阿裡不哥和攻打南宋的忽必烈為爭奪汗位各自施展手段。
忽必烈停止了對南宋的進攻,率軍北歸。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先繼位汗位,贏得政治先機。1260年春天在開平召開庫裡台大會,舉行登基大典。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
在劉秉忠的建議下,忽必烈采用了皇帝製度,自稱朕,建年號為中統,以開平為上都。這個舉動打了阿裡不哥一個措手不及。阿裡不哥也在和林自稱大汗。
兩人各自得到了南北蒙古貴族的支持,雙方展開了決戰。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汗位爭奪戰。
1261年,在昔木土腦兒之戰,忽必烈所率領的蒙古軍和阿裡不哥率領的蒙古軍相遇了,這些蒙古軍都互相認識,以前是兄弟親戚。所以他們在兩軍陣前各自逡巡不前。
劉秉忠建議忽必烈用漢軍迂回到敵軍後方突襲。忽必烈聽從了他建議,大敗阿裡不哥軍。
“叮,第五人,張良,智力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