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討論諸葛亮司馬懿軍事能力問題的時候,老是扯什麼諸葛亮帶領中國隊打得司馬懿的巴西隊隻能防守。
這種說法基本上都選擇性忽略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權限級彆問題。
不是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不如諸葛亮,而是司馬懿在魏軍中的權限和影響力不如諸葛亮。
諸葛亮在蜀國是什麼身份?一言以蔽之,獨裁者。劉備給了諸葛亮絕對的權柄,加上諸葛亮自己在蜀國獨一無二的威望,使得諸葛亮在蜀國可以做得到說一不二,而且是在政治軍事兩方麵的最高決定權。
考慮到劉備夷陵之敗幾乎重創了蜀國的軍事政治體係,毫不誇張地說223年以後的蜀國的政治軍事體係完全是諸葛亮一個人打造的;而且諸葛亮是齊魯軍政思想的繼承者,強調軍事力量的政治意義,因此他打造蜀國新一代軍隊時是以一種非常國家化的思想去打造的。
這一點,和東吳的對比非常明顯。東吳的軍隊時部曲製,士兵效忠各個軍事山頭,而這些部隊還可以像遺產一樣繼承,因此導致東吳軍隊在對外征戰時略顯傻逼,而在麵對外敵入侵時則比較厲害。
諸葛亮締造的蜀國軍隊,雖然戰鬥力暫時還不行,但是他們的效忠對象是國家,當然,在前期的時候,幾乎約等價於效忠諸葛亮,一旦有了戰鬥經驗的打磨之後,足以成為一支令行禁止的強大部隊。
這一點上蜀吳對比有點像國共內戰時期共軍和國軍的對比,戰鬥力差距也已經被曆史證明了。
而諸葛亮是蜀國實際上的獨裁者,因此他可以沒有什麼阻力地貫徹打造這麼一支國家軍隊。外加蜀國偏小,也便於進行統一化管理。
同時,在實際軍事指揮中,諸葛亮指揮蜀軍也不存在任何阻力。這一方麵歸功於諸葛亮本身的傑出才能,另一方麵也歸功於諸葛亮的地位。
而司馬懿呢?彆看司馬懿後期在魏國簡直牛氣熏天,僅就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他的地位估計也就和蜀國的李嚴差不多,在231年之前還不如曹真。
因此,首先在魏軍的訓練、調動上,他就沒什麼話語權,曹睿讓他去哪兒他就得去哪兒,讓他乾啥他基本上也就得乾啥。
更不用說諸葛亮和司馬懿首次正麵交鋒,即231年的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是因為曹真病倒臨時被調往西線都督關中軍的。
臨陣換帥的結果參考趙括,不被諸葛亮吊打就怪了。
史書中也看得出端倪,張合對司馬懿的戰術安排毫無信心,老是唱反調;兩個部下甚至直接指著司馬懿的鼻子罵。
而蜀國那邊就算是傲上天的魏延對諸葛亮有意見,也隻不過是背地裡嘲諷諸葛亮膽小而已,他敢當麵給諸葛亮好看?
這不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能力差距,是司馬懿剛接手西北的攤子威信不足而已。
到了五伐,情況就好多了,至少沒人敢當麵罵司馬懿了;但是司馬懿所擁有的權限依舊沒辦法在這麼短時間內把關中軍隊訓練得能夠和諸葛亮的軍隊媲美,因此司馬懿選擇閉門不出是恰當策略。
你以為司馬懿甘願當烏龜麼?武功漲水,司馬懿當機立斷帶著一萬騎兵圍殲被水隔斷的孟琰,這麼大好的局勢都被諸葛亮輕易搭浮橋+射箭給打跑了。
畢竟人諸葛亮舉國上下為北伐服務,從體製到軍備再到軍隊政治工作都是十幾年如一日建立起來的,司馬懿坐關中就這麼兩三年,能把後勤工作解決好就已經不錯了,訓練成果和諸葛亮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總的來說,諸葛亮有足夠的權力建立一個強大且持續運作的戰爭機器,但能動員的最大資源數量有限。
司馬懿沒有足夠的權限建立自己的軍隊體製,但他有魏國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
所以最後戰爭的結果是諸葛亮占優勢卻不足以獲戰功,司馬懿占劣勢卻足以守土禦敵,這也是最合理的結果。
而對於諸葛亮這種國家獨裁者級彆的人物,純軍事屬性所占據的比例已經相當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