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的“天空之鏡”計劃,或是“巡天空間望遠鏡”計劃,亦或是更為宏偉的“逐日工程”計劃,以及現在方鴻批準的“攬星九天”係列地外行星深空探測計劃。
這一係列大型尖端工程計劃項目的施展,都能帶動尖端領域的技術升級與發展,這種大型太空探索項目的成立,一旦開展就需要多方位的配合,參與的企業或科研單位都是幾十家乃至上百家。
那些企業有單子了才有利潤去搞研發和技術升級,才能培養和誕生更多的相關技術人才,群星資本這些年投資了那麼多的高科技公司,其中一些相關聯的公司必定也能拿到相應的單子,負責其中一個技術模塊。
其思路,其實也跟國家搞大基建工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國家不搞,是因為錢不夠,這種尖端工程短期內技術成果的轉化有限,所以在太空探索領域的撥款很有限,甚至整個航天領域一年的預算撥款都不如一個“天空之鏡”計劃的預算,就更彆說預算達到千億級彆的“巡天空間望遠鏡”計劃了。
除此之外,不搞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見效慢、周期長。
一個土星探測計劃預計要八年,一個火星探測計劃預計要九年,在其位的相關領導哪裡等得了那麼長的時間呀,都恨不得一年半載就升遷調離,那肯定是搞房子來的快,經濟見效快,GDP見效快,那當然升的也就快了。
而這種見效慢、周期長、投入還巨大的尖端項目,搞不好還得擔責,搞好了那也是後麵的人的好處,所以領導們基本上不感冒。
……
翌日,6月30日周末。
“葉老,自然科學基金那邊回消息了。”一位年輕人興奮的飛奔到了一間屋子裡,屋內的葉院士一聽連忙詢問道:“這麼快?如何了?”
屋內的這位葉院士是國家重大航天工程的領軍級人物,被譽為“嫦娥”係列研製團隊的“定海神針”,就在國內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失敗之後,他就提出了自主火星探測計劃,提案2013年自己發射火星探測器,也就是在今年有發射窗口,錯過了就隻能等到2016年前後了。
葉院士在搞“嫦娥一號”的時候,航天人就想去探索火星,不過當時條件尚欠,但眼下他認為已經具備火星探測能力,而且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的周期是26個月,今年正值窗口期,錯過就要再等兩年多。
而且他還表示,至少目前無人的火星探測,實施條件肯定好於載人登月,隻要下定決心三五年肯定可以實現打開火星探測零的突破。
但他的這個提案因為種種原因沒能通過,至今都無火星探測計劃。
提案沒能通過,葉院士心裡其實也很不舒服。
上百名科學家經過嚴謹科學論證了的東西,不如一個處長說話算數,一說就是去火星有什麼用?能創造多少GDP?能保證成功?
這些問題把葉院士給問住了,他也無法回答,尤其是成功率的問題,再嚴謹的科學論證也無法保證能夠絕對成功。
卻說此刻,前來彙報的年輕人興奮的連忙說道:“通過了,自然科學基金不但通過了火星深空探測項目,而且同時批準通過了土星深空探測項目,並且給予全額經費的支持,並要求我們儘快上馬項目,同時推進。”
“好!好!好!”聽到這話的葉院士當即振奮不已,也是忍不住連聲叫好,緊接著葉院士便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召集團隊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