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整個龍口一片濃綠色。
平地稻浪,山地麥壯,無數植物藤蔓攀爬在架子上。藏在葉底未熟的果子,窩在坡坎上新開的花, 更有一條兩車寬的大路從山下繞過, 經小莊,一直連通官道。
那路, 即使還沒有鋪上三合土的路麵, 但已經比官道還要平整。
村人何嘗見過這般好路, 無事的時候便聚在路口閒話, 說小莊裡的將軍夫人如何大方管事。
今日莊中有大事,更有不少人提前來占好位置, 隻為看熱鬨。
“嚇,從龍口城去郡城的官道也沒這般好。”
“看那個水渠, 修得多齊整。今年早春其實有些缺水,要不是夫人在河岸邊弄了個大水車車水,咱們輪著守水渠放水, 打田可不好打。”
“也不知夫人從哪兒找的能人, 伺候那秧苗跟大爺一樣。”
“可不是麼。出芽的時候需得溫水泡,棉襖包,放稻草窩裡窩著。還說應該弄個什麼暖房, 出苗才快。”
“是要快些, 拋秧的時候我去看了, 夫人家的苗子比咱們的高一指頭。”
“長得多麼的好。”
“聽說那邊還單圍起來好幾十畝地, 用了什麼良種,產量能高出去一半。”
“唬人的吧?什麼能高一半呢?”
“我看是差不多的,他們插秧的時候都用尺子比著插呢。我家那個納鞋底,也沒納得那麼齊整。”
“紅薯,吃上了嗎?”有人問。
“你是說坡上種的那些?不是不讓吃,全留種嗎?”
“嗨,他們壓苗的時候,剩了十來根藤。我就問還要不要,不要的話我自己拿回家種試試。他們說不要了,愛要的回去弄唄。我自己帶回去種家門口自留地,那玩意真是好活,壓土裡沒幾天便活了,這會兒牽出去一大片的藤。太濫賤了,藤牽哪兒便長哪兒,土裡就結出來那些番薯。老藤用來喂牲畜,新長出來嫩嫩的尖兒,人吃也得。對了,我前兒挖了一窩,翻出來一二十個紅薯,個個二三兩重。有點甜,和著雜糧做粥吃,飽肚子的。我家婆娘心疼得不行,說我糟蹋東西,該再長長,說一個能長兩三斤重——”
“紅薯算什麼?那個叫什麼土豆的更好。”
“夫人說,等她這邊弄出來多的種,可以便宜給咱們。隻一條,種出來多少,隻準賣給她家。”
“應當的,應當的。”
“聽說那紅薯和土豆是在山中找的野物,然後那個寬老爺施仙法點化才得的。果然就說了,夫人乃是仙女轉世。”
“快看那邊,來了——”
鈴鐺聲,甩鞭聲,馬蹄聲。
有許多影子從晨霧中出來,一眼看不到頭的牛車和馬車,當頭的便是一身紅衣的顧瓊。
他騎在高頭大馬上,臉成古銅色,隻一雙眼睛還留著幾個月前的靈活。
縱馬狂奔,新路實在好跑,隻一刻鐘不到便抵達小莊門口。
壽伯和長庚帶著十幾個莊戶並小子守在夾道口,裡麵擺滿了從石倉裡騰出來的糧食。全用竹編的大框子裝得密密實實,又蓋上了防雨的鬥笠。
“我妹呢?”顧瓊翻身下馬。
“夫人在檢查要帶給將軍和先生的東西,馬上就出來。”
“行。”他道,“咱們的車隊來了,現在就把東西都往外麵搬。”
“夫人說是喜日子,還是要辦個儀式的。現下灶上正在做糖雞蛋,你讓那些力工和護衛先來,一人吃得一碗再乾活。不耽誤許多時間,還能記著主家的好。對了,等搬完糧食,車隊上路的時候,還有鞭炮和紅紙——”
顧瓊嫌壽伯囉嗦,轉身進東院。他這幾月去關口辦事,很長了些本事,氣勢便盛了起來。
剛去的時候因和城守扯皮,又有過往的商隊不想交錢,還有更凶狠些的乾脆要從河邊走私。他那會兒不太摸得著頭腦,很吃了幾回教訓。然人並不會因為他的退讓而停止,反變本加厲。他這才懂了父親當日為何再三交待,一定要強硬些。因此,他便改了風格,帶著自家弄過去的莊戶狠狠打了幾回架,又搬了辜大去鎮了幾日,好不容易才算將關口調理順當。
進龍口賣鹽糖的,來這邊兒定茶葉的,又有許多給那些地主送金銀和綾羅綢緞的。
一日日定下來,過路費便逐漸累得多了。
城守看得眼紅,好幾次想伸手,顧瓊可門都不給開。他二話不說,領著守關口的偏將,去城西校場帶兵士,每日早晚進出城,去城守家門口喊號子。連喊了大半月,城守實在受不住,擺了一台酒算是說和。
幸得河西郡城的消息來得快,說是青州王抓住京州王最寵愛的小兒子了。這一下,全城上下,全安份起來,一點幺蛾子都沒了。
獻糧大事,也提上日程。
奈何書信交通不便,和郡城通信定下日子,來來回回便搞了一個多月。
終於在黃曆上選了這個吉日,要上路了。
顧青山領著顧瓊,並許多顧家的叔伯兄弟,再有孫王溫各家的頭麵人物,都要去河西郡城一趟。糧獻了,青州王白得了這個好處,也便抽空見見這些財主。
因此,事情便搞得莊重起來。
顧瓊作為新近很有麵子的年輕子弟,走路都是帶著風的。他大聲地催促著,“皎皎,好了沒?咱們後麵的車隊都已經來了,就隻差你家的貨還沒裝車,可彆誤了時辰。”